為什麼吃不停的黑洞「身材不變形」 內部永遠在增長?

▲▼黑洞。(圖/翻攝自NASA)

▲黑洞。(圖/翻攝自NASA)

記者蔡儀潔/綜合報導

「什麼都吃得下」的黑洞一直給人神秘的感覺,作為一個不可見的球體,為什麼外部看起來保持著恒定的大小,但內部的體積卻基本上是在永遠保持增長呢?78歲的史丹佛大學教授色斯金(Leonard Susskind)提出,是因為它們的複雜性在穩步增長。

黑洞是由質量足夠大的恆星在核融合反應的燃料耗盡後,發生重力塌縮而形成。黑洞的質量是如此之大,它產生的重力場是如此之強,以致於大量可測物質和輻射都無法逃逸,就連傳播速度極快的光子也逃逸不出來。在黑洞的周圍,是一個無法偵測的事件視界,標誌著無法返回的臨界點,而在黑洞中心有一個密度趨近於無限的奇異點。

英國有天文學團隊發現到雙魚座有個黑洞NGC660沉睡到竟然甦醒過來,吃下了周圍的氣體、塵埃及恆星。(圖/取自NASA官網)

▲雙魚座有個黑洞NGC660甦醒後吃下了周圍的氣體、塵埃及恆星。(圖/取自NASA官網)

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黑洞的內向引力坍縮從未停止過。儘管從外部看上去,黑洞似乎保持著恆定的大小,只會在新的東西落入其中時稍稍擴大,但隨著空間朝向中心點伸展,它的內部體積卻時刻在增大。

我們可以把黑洞想像成一個從二維平面(它代表的是時空結構)向下延伸的「漏斗」,由於漏斗越來越深,落入其中的東西永遠不會碰到底部那個神秘的奇點。實際上,黑洞是一個從所有三個空間方向向內延伸的漏斗,任何東西進入其中就再沒有回頭路。

▲▼李奧納特·色斯金。(圖/維基百科)

▲李奧納特·色斯金。(圖/維基百科)

隨著近年來量子計算的興起,物理學家通過研究黑洞的資訊處理能力,獲得了有關這些物理系統的新見解。色斯金與合作者以這個視角找到了一個候選物件,來描述黑洞不斷變化的量子特性,正是這種特性,導致了黑洞的內部體積持續增長。

他們提出,發生變化的是黑洞的「複雜性」,這大致衡量的是恢復黑洞初始量子狀態,即黑洞形成時所需的計算量。黑洞形成後,隨著內部粒子相互作用,關於其初始狀態的資訊變得越來越混亂,結果就是黑洞的複雜性不斷增長。

色斯金團隊通過利用簡化模型,將黑洞用全像攝影的形式呈現,依次證明瞭黑洞的複雜性和體積都以相同的速率增長,從而為「黑洞的複雜性和體積也許是互為支撐的」這樣一個觀點提供了證明。

此外,以色列物理學家貝肯斯坦(Jacob Bekenstein)在1972年發現,黑洞球形事件視界佔據的區域對應於它的「熵(一種測量在動力學方面不能做功的能量總數)」,這是黑洞內全部粒子所有可能的微觀排列方式的數量,或者就像現代理論物理學家描述的那樣,熵是黑洞存儲資訊的能力。

色斯金在貝肯斯坦的基礎上,通過研究表明,黑洞的複雜性會以物理定律所允許的最快速度不斷增長。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新奇熱門新聞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