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Webike-摩托新聞
HONDA在全世界最頂級的摩托車賽事-MotoGP中的GP級別,連續兩年賽季完成三冠王(年度製造商、車隊、車手)的紀錄,筆者有幸直接訪問到HRC車隊的負責人,並詢問他HONDA為何能如此強大的秘密,以下就為大家節選出一些訪談中讓筆者最印象深刻的內容,並為大家送上鮮為人知的幕後秘辛。
競爭對手們越變越強
全世界最大的摩托車製造商HONDA,雖然在MotoGP賽事中看起來擁有壓倒性的實力,但其實最近幾年來,一直被其他競爭對手拉近差距。如果從MotoGP的過往歷史來看,HONDA一直在和YAMAHA激烈爭奪冠軍,不過最近幾年,DUCATI也逐漸對HONDA產生威脅;當然,SUZUKI的實力也在逐年上漲。
回顧去年(2018)賽季,HONDA靠著Marquez的奮戰,在MotoGP全19場賽事中獲得了9勝(其中一場是由Crutchlow拿下),雖然勝率逼近50%,但HONDA車隊中卻只有兩名車手進入積分榜前10名(第1名的Marquez以及第7名的Crutchlow),剩下的分別由YAMAHA和DUCATI各佔據三名、SUZUKI則擠進兩位的呈現出混戰局面。
相關新聞頁面 2019 MotoGP世界摩托車錦標賽 暫定賽程及參賽車手公布
即使是在比賽轉播中,當廠車極速奔馳在直線賽段時,也經常能看到RC213V被DUCATI的廠車拋在後頭的畫面。雖然從世界摩托車錦標賽中最頂級級別是二行程500cc車款的時代開始,「馬力十足的HONDA」就不讓其他人緊追在後頭,但令人意外的是,現在卻在也看不到這樣的場景了。
造成這個狀況的最大理由是MotoGP的技術改革非常快速,近年來特別是在引擎以及空力套件的進步非常迅速,雖然HONDA一點也沒有偷懶,但其他的競爭對手卻開始變強。
在吹毛求疵的研發過程中當機立斷
MotoGP廠車的研發工作被嚴格的競賽規則所限制,因此可以說是一項「吹毛求疵的製造過程」,有的時候還必須挑戰被大家認為是不可能的事物。雖然大部分的時候都是遇到失敗,但一但成功就可以拓展出無限可能,有時侯則是靠著研發人員的靈光一閃,成功創造出新的可能。
以近幾年的例子來說,HONDA在修改了RC213V其搭載的V4引擎的燃燒循環後,馬力雖然和以前一樣,但是卻提高了後輪的循跡控制效果;在更早一點二行程500cc的WGP時代,從重視馬力的等間隔爆發變成同爆的「Big Bang」引擎,也讓HONDA成功開創出在摩托車賽事中的黃金時代。
此外,最近成為話題的定風翼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DUCATI在2015年為了要防止前輪不小心離地而採用了突出整流罩的定風翼,其他競爭對手隨後也馬上跟進使用。特別是到了2016年,Michelin取代Bridgestone成為MotoGP唯一的輪胎供應商後,更被指出前輪有抓地力不足的問題,因此使定風翼被改良成能在轉彎時增加下壓力的設計。
之後由於定風翼的形狀越變越奇怪,被MotoGP官方認為會在比賽中會造成危險,因此在2017年賽季禁止大家使用,這也導致各大車隊開始研發能夠符合比賽規定的「藏在整流罩內側的定風翼」,而RC213V也配合著不同類型車手的騎乘方式及賽道的特性進行研發,靠著能夠兼顧前輪接地感以及操控性能的RC213V,使得HONDA的整體戰力大幅提高。
也就是說,對MotoGP賽事而言,速度(實力)不光只是看馬力或最高時速等規格配備而已,最重要的還是在於是否能夠讓廠車可以更有效率又安定的前進。
即使是贏不了第一也必須留在頒獎台上
在群雄割據的MotoGP能夠連續兩年贏得三冠王頭銜的HONDA,其強大的秘訣是什麼呢? 那就是在比賽時,清楚知道自己的優點與缺點後做出選擇並集中在比賽上,然後不斷改善廠車的性能。這整個過程非常繁雜、且一直重複同樣的基礎工作,而且想要贏得比賽重要的是必須在「車隊」、「廠車」與「車手」等三個因素中都具備一定實力,不管欠缺哪一個都會導致無法脫穎而出;HRC為了獲勝,在這方面就非常的努力。
不過就算是HONDA加上Marquez所具備的實力,MotoGP也不是那麼容易就可以在全部賽程中都獲勝的比賽。那麼要怎樣才能贏呢?那就是必須把握住每一場有希望的比賽並拿下最後勝利,即使是在不擅長的賽道上也必須拿下前三名,保住最基本的積分入帳。
因此,在MotoGP整年度賽事的戰略部署上就顯得非常關鍵。用一句話來形容的話,就是必須在「每一個環節」上都表現出色,這不只能運用到其他運動比賽上,就連考試、工作等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共通。
再過不久就要迎接MotoGP 2019年賽季的到來,目標是連續三年拿下三冠王頭銜的HONDA以及努力阻擋HONDA衛冕的競爭對手們,就讓我們開始期待全世界最頂級賽事的開賽吧!
相關新聞頁面
2019 MotoGP世界摩托車錦標賽 暫定賽程及參賽車手公布
「Webike摩托快訊」編輯長 Kenny佐川 「Webike台灣」編輯部編譯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Webike台灣》
※本文由Webike台灣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