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公時代情人節超省「電影票只要12塊台幣/張」 過半禮物都挑這個

▲情人節英文。(圖/取自免費圖庫Unsplash)

▲不少情侶總為了情人節大費周章地準備。(圖/取自免費圖庫Unsplash)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愛情這個抽象的精神產物在20世紀中期以後越來越「商業化」,根據美國零售聯合會統計,美國2018年的「愛情產業鏈」商機高達200億美元,而且有過半數的情人會選擇以「糖果」當作禮物。《今日美國》統計,1948年時,平均一對情侶度過情人節的花費在9美元,如今落在70美元;當年一張電影票也只要36美分,2018年的價格則是9美元一張。

《今日美國(USA TODAY)》的這份統計是由美國投資網站《24/7華爾街(24/7 Wall St.)》改良而來,顯示從1948至2018歷年來的情侶消費平均與電影票價格的變化。將電影票獨立出來紀錄的原因在於,「它(看電影)總是情侶們的第一選擇。」

▲爆米花,電影,熱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好的電影及密閉幽暗的空間,是不少情人選擇在電影院加溫感情的考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統計指出,2018年平均一對情侶在情人節當天的消費達70.32美元(約新台幣2200元);2007年的情侶消費第一次突破60美元;1998年的情侶消費則低於50美元,顯示在過去20年間,每對情侶平均每年在情人節上都多花費了1美元。

從1989年開始,消費就不曾低於40美元;1980年,一對情侶在情人節當天的花費是27.45美元來度過情人節;而1950年代的美國人只需花費低於11美元的價格就能夠度過一個美好的節日;至於1948年的行情則是9美元一個情人節。

▲情人節英文。(圖/取自免費圖庫Unsplash)

▲過半數的人選擇糖果當情人節禮物,送花的人也有35%。(圖/取自免費圖庫Unsplash)

相較於現在9美元一張的電影票,千禧年(2000年)時只要5塊錢美金;80年代的價格落在一張3美元左右;1965年才首度突破1美元一張;而50年代之前的電影票一張則只要38美分。然而統計中僅顯示帳面上的價格,並未計算通貨膨脹與其它現實因素影響,因此僅供參考。

其中有趣的是,隨著商業化氣氛越趨濃厚,就連不是單身的美國人也開始有抵制情人節的想法。儘管美國度過情人節的人口數不斷下降,消費總額卻連連上漲,或許可打趣推測除去大環境的因素,現在的情人越來越難取悅,才會導致每對情侶的消費越花越多。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