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看過來】別用手機養小孩!四招讓孩子遠離「數位海洛因」

2019年02月22日 12:46

▲我們應在孩子學會停下哭鬧、冷靜後再給予3C產品。(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周晉逸/職能治療師,台南復健科職能治療部組長。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3C產品功能愈加完善,但原先應帶來生活便利及拉近彼此距離的工具媒介,時至今日卻常出現將彼此關係推得愈來愈遠的情形。很多民眾也不自覺產生了3C成癮的現象,一有空就拿起手機查看社群媒體、影音平台,深怕錯過任何訊息及資訊並伴隨緊張及焦慮等情緒,有些孩子們甚至於當下無法立即使用手機時,心情起伏甚大,突如其來的焦慮、暴躁易怒,以及注意力與控制力的下滑,接續讓職能治療師提供4策略幫助爸媽帶著孩子們健康用3C不成癮。

別讓3C產品成為安撫孩子的唯一途徑

解決策略:許多爸爸媽媽們來到院所時不約而同地告訴我,每當帶孩子出門時,孩子總是大吵大鬧,為了避免這種打擾其他人之尷尬局面,一開始都會拿出平板或是手機讓孩子安靜、安撫他的情緒,但長時間下來反而造成不給孩子玩就會開始鬧脾氣。但每當小朋友用各種哭鬧、喊叫的方法,就能得到這類3C產品時,這是相當遷就孩子的方式,我們僅僅安撫了孩子不對的情緒與行為,一旦遇及相同情形時孩子又會以哭鬧、喊叫來需索。改善重點是在於給予孩子3C的時間點,其帶來的效益差距甚多。一哭鬧馬上給,就等於透露孩子哭鬧就有糖吃,我們應在孩子學會停下哭鬧、冷靜後再給予3C產品。

環境很重要,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

解決策略:父母無疑是孩子最佳的模範,現今常見於家庭用膳後的休息時間,一家四口一人手持一支智慧型手機或平板,在同一空間之下各做各的事,沒有任何交集,我們別在應該陪伴孩子或聊天時因為滑手機而忽略他們。全家人應該共同擬定彼此關機時間及關機地點,這個時間及空間留給彼此一個單純、友善的互動環境,例如:於臥室內睡前的一小時、全家人共同用餐時、外出旅遊於戶外景點時…等等。我們亦可透過將臥室空間及桌面改擺上樂器、玩具及繪本,來供予孩子更多除了3C產品外的其他選項。

培養其他休閒及運動興趣,讓大腦充分休息

解決策略:培養運動習慣、學習才藝或參加社團及營隊課程均是相當佳的方式,例如:陪伴孩子閱讀、出門露營及爬山,參加課後足球隊、籃球隊,團體類型運動更具有另一益處,孩子與團體運動中尚牽涉到彼此間的互相配合,從中更能學會觀察思考及合作與溝通協調能力。讓這些各式不同的娛樂活動,內化成孩子豐富多元的生活元素。避免反覆讓孩子透過完成課業上任務、參與運動或參與家務的方式來換取使用3C產品的時間,當我們讓3C產品成為「獎賞」,最終容易致使養成孩子使用3C產品即是休閒的習慣。

3C使用有上限 培養孩子自我控制能力

解決策略:建議2歲以下的孩子應避免看3C屏幕,而2至5歲的孩子則以每日至多一小時為限,每隔使用半小時就應休息5至10分鐘。同時家長們應於一開始使用前便與孩子共同討論協調雙方均能夠接受的使用時間,而非在孩子玩到一半才要全數收回,孩子們自然難以接受、過程亦容易劍拔弩張,和孩子討論約定一天可使用3C產品的時間,當孩子沒有做到自己的承諾,就縮短隔日使用的時間讓孩子瞭解需要留意時間管理以及學習自我約束。每個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不同,幾歲給予孩子第一支手機並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我們需要瞭解的是孩子想使用、擁有這類3C產品的動機及目的為何?為了聯絡、玩手遊抑或是因為同學大家都有所以自己也想擁有。同時部分的手機應用程式及流量亦會衍生高昂的費用,爸爸媽媽是否要為這些爆量的相關費用全額買單呢?我們需要讓孩子瞭解必須懂得自我控制才能享受權利,而非不用負任何的責任。

熱門文章》
從女人的睡衣可以看出什麼?
►第三者有良心只是「假慈悲」
►我的小孩是同志 父母該怎麼辦?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本文為讀者投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