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全球一度不到300隻!基因揭露黑面琵鷺減少2大主因

記者許展溢/台北報導

瀕危的黑面琵鷺因戰爭、化學農藥使用等環境因素,一度剩288隻,目前全球恢復到僅存不到4千隻,農委會特生中心今(7日)宣布,與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專業學院合作,終於完成世界首度對黑面琵鷺基因組完整定序,獲11.9億個鹼基對的基因組草圖,盼透過該基因圖譜揭露,能好好掌握保育、復育工作。

▲▼黑面琵鷺。(圖/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提供)

▲特生中心表示,黑面琵鷺目前恢復到全球僅存不到4000隻。(圖/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提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黑面琵鷺。(圖/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提供)

黑面琵鷺有一半以上都以台灣西南沿海濕地作為度冬地,不僅是賞鳥愛好者追逐的焦點,也是全球關注的珍貴物種,特生中心鳥類研究室副研究員姚正得指出,最新統計數量最多前3大濕地,位在台南土城469隻、嘉義布袋389隻、台南七股267隻等地,截至今年1月統計,共有2588隻在台過冬,去年則有2100隻。

姚正得表示,DDT(化學農藥)大量使用、戰爭兩大效應,讓黑面琵鷺數量驟減,直到民國50年後最後一次大戰結束、民國70年DDT停用,族群就維持不到300隻狀態,直到民國80年國際間開始有保育計畫才逐漸回升。

▲▼黑面琵鷺完成基因組草圖。(圖/記者許展溢攝)

▲白琵鷺(左)、黑面琵鷺(右)。(圖/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提供)

特生中心表示,為完善發展黑面琵鷺保育政策,有必要了解藉由基因組所蘊含大量資訊,及黑面琵鷺族群數量在歷史上變化趨勢,以推估過去生態環境所能承載的族群數量,2015年冬天在台灣南部救到一隻雄性黑面琵鷺,根據當時檢查血液時的高品質DNA樣本,展開基因組定序研究,發現黑面琵鷺基因組草圖長度與已發表的其他鳥類相當,目前經初步解讀後比對出基因組中約12774個基因。

▲▼黑面琵鷺。(圖/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提供)

▲特生中心2015年從一隻救傷與意外死亡的黑面琵鷺個體,展開基因組定序研究。(圖/記者許展溢攝)

特生中心指出,從基因組可偵測到黑面琵鷺發生過近親交配,但持續時間不長,族群仍保留相當的遺傳多樣性,研究推估,黑面琵鷺遺傳上的有效族群約從25萬年前,由比皇家琵鷺略多1萬隻逐漸下降,到近萬年前經歷較大的下降幅度,降至族群數量約6千多隻,約相當於6萬隻的實際族群數量。

▲▼黑面琵鷺完成基因組草圖。(圖/記者許展溢攝)

▲特生中心表示,黑面琵鷺是否真能持續成長,取決於環境是否能提供足夠包括渡冬棲地等生態資源。(圖/記者許展溢攝)

特生中心說明,研究團隊也針對10隻在2002年肉毒桿菌中毒事件所取得黑面琵鷺樣本,進行全基因組重定序,同時以廣泛分布在澳洲、紐西蘭及大洋洲的皇家琵鷺進行比對,雖為黑面琵鷺近親,但現生皇家琵鷺數量可能仍高達10萬隻,基因組資料顯示,皇家琵鷺族群長期穩定,由於基因變化越多,遺傳多樣性越高,族群對於環境適應能力也就愈強,有利於族群的生存及演化。

▲▼黑面琵鷺。(圖/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提供)

▲特生中心指出,黑面琵鷺數量驟減2大原因是戰爭、化學農藥大量使用。(圖/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提供)

姚正得說,從基因解碼提供資訊來看,全球黑面琵鷺族群成長仍有相當空間,但是否真能持續成長,取決於環境是否能提供足夠包括渡冬棲地等生態資源,如水體環境不受汙染、外在環境干擾少,水生物如魚類等供應足夠。另外,離岸風電、再生能源推動是否會影響生存?姚正得說,影響與否不方便回答,但衝擊一定會有,問題就在於要怎樣取得平衡,相信相關單位如政府機關、保育單位會再去協調。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