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文榮/大陸官方拆了觀音像,究竟是毀佛還是拆違建?

2019年03月8日 12:55

▲影片取自YouTube,如遭刪除請見諒。

●鍾文榮/科普經濟學作家及資深產業分析師。經常四處臥底探究百姓生活,把枯燥的經濟分析轉成民眾能懂的文章。

2月2日大陸官方炸毀了河北石家莊平山縣造價達人民幣1700萬元的石壁觀音像(新建,非歷史遺產),這個大陸新聞在臺灣根本無關痛癢。然這幾天在臺灣的媒體用「宗教迫害」與「毀佛」的角度切入揭露後,幾個朋友還誤以為真是「毀佛」,問我說,沒道理啊?這觀音石像帶來的觀光效益,可是紅通通的人民幣,炸了,不就是和人民幣說不過去嗎?

究其原因,還不是因為「錢」,地方圈地搞錢,中央當然不允。

在臺灣,為取得的宗教服務付費(如安太歲、點燈、拜斗、祈福等),本是很平常的現象,但慢慢的,我也認為臺灣某些宮廟開始沾染了大陸宗教資本化與經濟化的觀點,宗教服務向錢看的現象與問題,也慢慢浮現。但至少在臺灣路過宮廟,隨手燃香祈福,還不至於有人伸手要錢。

反觀在大陸,宗教服務是一種普遍收費的服務,寺廟收門票,祈願燒香還能夠「按需求取價」,願求得愈大,香得燒得愈粗,錢當然得付得愈多,明明白白就是實現經濟學中的「完全差別取價」(廠商對每一單位產品都按消費者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出售)的概念,最後,還能夠股票上市。這些現象,身在臺灣的我們,根本難以想像。然而,在大陸,根本是稀鬆平常之事

有了範本之後,大陸各地當然依樣畫葫蘆,開始圈地搞錢,最後逼得國家宗教局在2012年發了一份《關於處理涉及佛教宮廟、道教宮觀管理有關問題的意見》,指陳一些地方受經濟利益驅動,搞「宗教搭台、經濟唱戲」,出現了一些「不正常的現象」,這現象都和錢有關,同樣的,也不容於中共的黨思想。

張家麟在其《社會、政治結構與宗教現象》一書中指出,大陸佛、道兩教的宗教商品化程度,在宗教自由化之後宗教信仰開始鬆綁,但宗教商品化的現象卻開始浮現,甚至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諸如宗教服務、宗教文物、宗教祭拜物品、宗教神像、宗教慶典等都成為一種宗教商品,可以列表收費,也可以公然販賣與銷售,甚至連少數民族的宗教活動也不可免俗的商品化。同樣的,我在《拜拜經濟學》一書提到,當宗教活動變成一種觀光資源,宗教信仰被經濟利益所取代時,鈔票自然而然成為一種看得見的利益了,這個利益大到可以資本化。

回到上述大陸官方炸毀觀音像的原因,必須從2017年國務院所發佈的《宗教事務條例》(簡稱《條例》)的角度觀之。根據郭承天在「大陸《宗教事務條例》與『宗教中國化』」一文指出,針對近年來地方政府為了開闊「宗教財」,紛紛建築傳統宗教的大型宗教造像,引起了左派黨政幹部的極端反感,因此,開始限制這種宗教造像。

簡單來論,大陸宗教經濟化與資本化向錢看的現象,基本上是與「宗教情感」不符,不容於中共的黨思想。

根據《條例》規定,大型露天宗教造像的管理分為宗教團體與非宗教團體,前者申請後審批,後者一律不准,造了就拆,想必平山縣的石壁觀音造像,就是逾越了這條紅線,媒體用「文化破壞」或「宗教迫害」下筆,顯然是「不明就裡」了。

熱門推薦》
►自助天助,財神爺保佑你發財?

►看更多【鍾文榮】專欄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