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木版年畫演繹職人匠心 為傳統年畫注入鮮活時代主題

▲▼濰坊,向全世界發出邀請!(圖/魯台經貿洽談會提供)

▲楊家埠木版年畫。

圖、文/魯台經貿洽談會提供

年畫是對春節最溫暖的回憶,承載著中國人深厚的感情。
年畫,始於古代“門神畫”,是中國民間藝術之一。年畫在新年時張貼,寄託了人們對新年的美好祈盼,故得其名。隨著年節風俗的演變,年畫衍生成為一種中國民間特殊的象徵性裝飾藝術。 1月6日,由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指導,中國文化傳媒集團主辦的“年畫重回春節”主題採訪活動走進我市,探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年畫,圍繞年畫製作技藝,鼓勵“新創作、新作品、新應用”,讓年畫藝術生動反映時代風貌和人民生活,推進以年畫為代表的傳統工藝更好更快地融入現代生活、走進千家萬戶。

獨具地域特色的撲灰年畫
撲灰年畫是中國獨有的年畫畫種,誕生於元末明初,僅存於高密市一地。2006年5月,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撲灰年畫的起稿手段很獨特,它是用一根燒成木炭的柳條或者豆秸棒在畫紙上當筆用,用它代筆勾畫事先構思好的畫作輪廓,畫成灰稿。灰稿繪製完畢後,將其附在另一張畫紙上撲抹,灰稿的輪廓就印在了畫紙上,"撲灰"也由此得名。1月6日,記者在高密市姜莊鎮孫家長村見到了49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高密撲灰年畫傳承人王樹花,臨近春節,她在撲灰年畫花藝術館裡,也變得格外忙碌起來。

「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民間藝術,過春節貼年畫,便成為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習俗之一。年畫裡都是吉祥富貴、幸福快樂和迎春的內容,所以在民間尤其是農村,深受歡迎。牆上新貼兩張年畫,屋子裡年味頓時就出來了,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由此可見,貼年畫的習俗,在實質上是一種文化寄託。」王樹花介紹道, 「一些傳統題材年畫如家堂、《年年有餘》、《財神》等,很受市民歡迎。近年來,為了適應新時代發展的需要,我們也逐漸為這門老手藝注入新活力,不僅在年畫選題創作上力求精緻,同時,在結構上也貼近現代人的賞析習慣,注入鮮活的時代主題,傳遞美好信息,寄託新年的幸福願望。」

「在民間,貼年畫這個傳統一度被淡化。為了讓年畫重回到人們的視野,我們也在努力進行著富有創新的傳承,讓更多的人喜愛它。」撲灰年畫世家呂氏畫派第六代傳承人呂甄立告訴記者,「我們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能夠靜下心來,學習老祖宗傳承下來的這門傳統藝術,讓它發揚光大。”

木版年畫演繹藝人的匠心
楊家埠木版年畫是全國三大木版年畫之一,是一朵永開不敗的民間藝術之花。「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興於明初,盛於清代的乾嘉年間,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它與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並稱為全國三大木版年畫。2006年,楊家埠木版年畫被國務院首批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楊家埠,我們見到了91歲的楊家埠百年畫店“同順德”的第十九代傳人楊洛書老人,同時他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楊家埠木版年畫的代表性傳承人,2002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楊家埠年畫的頭一道工藝是起稿畫樣,即構思、構圖和畫出樣稿;第二道工藝是雕刻木版,版材都選梨木,經過鋸、刨、鏟等一系列工序,再用刻刀進行雕刻;第三道工藝是手工印刷,楊家埠印刷年畫一般都用宣紙、毛邊紙。」楊洛書向記者介紹道。

25歲時,楊洛書掌握了楊家埠木版年畫製作技藝的全過程,對刻版尤為擅長,他獨創“刀頭具眼、指節靈活”的雕刻口訣,其作品令人稱絕。 「平時刻的都是硬木,你得把刻刀插在木頭里,讓刻刀在木頭里走,必須得用氣用力,不然刻不了,70多年我都是這樣用力,骨頭已經變形。」楊洛書用畢生心血踐行著藝人的匠心精神。經過70多年的潛心修煉,楊洛書製作的年畫既秉承傳統,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其構圖生動、誇張,刀法粗獷、質樸,韻味十足。

「如今的楊家埠木版年畫經過不斷的傳承、發展和創新,已成為寒亭區乃至濰坊市的靚麗名片,我們楊家埠的子孫很多都在從事木版年畫印製工藝,他們的加入,讓我們的木版年畫有了生機。」楊洛書笑著說道。

固守年畫傳統底蘊 用創新與時俱進
《連年有餘》《銜錢進寶》《天官賜福》《立刀門神》……一幅幅色彩鮮豔,獨具美好寓意的年畫吸引了眾多參觀者的目光。81歲的張殿英是安丘人,也是楊家埠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他曾創新性地創作了32米的長卷式木版年畫《農家樂》。他同兒子張運祥一道,在保持年畫傳統底蘊的同時,在紙張、顏料、用色、構圖等方面進行創新,製作了一批符合現代審美的年畫新作。

「年畫要有戲,百看才不膩。年畫一直和百姓生活連在一起,貼在門口、炕頭,不僅增加喜氣,也是傳授故事、啟蒙教育的一種方式。」張殿英說。「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我和兒子在原汁原味保護這項民間藝術的同時,不斷地創新,讓更多人喜歡上這一古老藝術。」

「只要版本、工具、原料等"活化石"還在,木版年畫這一傳統工藝的留存就沒有問題。但是,要讓古老年畫被今天的人接受,並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必須革新和發展。」非遺傳承人張運祥介紹道,也只有真正的創新,迎合現代人的審美,才能讓年畫融入現代生活。上世紀80年代,張運祥和父親率先將木版年畫製作成流行挂歷,市場反響熱烈;基於“年畫從誕生起就是鄉村式繪畫”的精神,他們將收藏年畫製作成精緻畫冊,成為深受歡迎的旅遊紀念品和禮品,有效傳播了楊家埠木版年畫藝術;“文化衫”流行街頭時,張氏父子適時印製“木版年畫”T卹,楊家埠木版年畫一時成為城鄉流動的風景……

「只有讓木版年畫藝術融入現代流行文化,才能夠實現民間藝術真正意義上的傳承,也才能夠讓越來越多的人喜愛它。」張運祥向記者說道,現在他希望通過努力讓年畫製作技藝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利用民間工藝進課堂等方式,讓更多的孩子了解木版年畫,在傳承民間技藝的同時,也增強了民族的文化自信。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