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疫苗短缺,監察院要求衛福部檢討。(示意圖/CFP)
記者楊亞璇/台北報導
針對去年台灣接連發生疫苗短缺現象,監察院7日通過監察委員尹祚芊、楊美鈴之調查報告,未來國際疫苗市場供應不穩定之情勢,恐將成為常態現象,應研擬有效之因應對策,要求衛福部督促疾管署持續檢討改善。
監委指出,我國現行所使用的疫苗,除少數如卡介苗、破傷風類毒素等由國內疫苗廠自製外,其餘皆必須仰賴進口,因此一旦發生全球疫苗供需失衡的狀況,就很容易導致國內疫苗缺貨的困境。
監委表示,雖然近年遇到國際缺貨困境,透過疾管署先前即有規劃妥當若遇疫苗短缺時之六項因應措施,我國常規疫苗接種作業尚能持續推行,但這些因應措施常需耗費大量人力及時間進行疫苗調度及管控,而疫苗產品的轉換使用亦增加基層醫事人員實務操作的困難度,特別是在應用接種時程之調整改變措施時,常造成民眾及基層醫療院所困擾,同時影響接種率,甚可能造成國內防疫缺口,未來如何確保疫苗的長久穩定供應及一致性,是亟需重視的議題。
調查後發現,從疾管署提供2018年流感疫苗因品質異常事件,有短缺58.6萬劑供不應求現象發生,然而揆諸國際間多以保險給付概念,支付「透過與疫苗廠商簽訂疫苗預購協議」權利金取得優先供貨權利、或歷經此次流感疫苗品質異常事件所換取之寶貴經驗,將於採購契約中增訂疫苗停用或回收情形之補償或賠償,以及替、換貨相關條款,均已超脫疾管署先前所謂六項緊急應變措施之範疇,顯見其仍有缺漏,亟待匡補。
尹祚芊、楊美鈴二位委員並指出,緊急應變措施之第三項「疾管署亦視短缺之緊急狀況,適時尋求外交管道支援,透過駐外人員向疫苗原廠提出我國之防疫急需,或向友邦及友好國家尋求緊急可行支援,或是再評估向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請求協助,然而2014年迄今,從未採行此項措施,究係派不上用場,抑或更凸顯我國醫療衛生外交之險峻與困頓?深值該署與國人醒思。
尹祚芊、楊美鈴另表示,國民健康署為預防子宮頸癌推動國一女生人類乳突病毒疫苗接種服務政策,所面臨之困境為由於該署過去並無相關公費疫苗之採購、儲備、施打、登錄資料、不良反應之監控等管理經驗,因此接種服務計畫之相關配套,需耗時討論與建置,為統一防疫事權,實有重新檢討與調整之必要。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