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131天、航行3萬海里!陸考察船「雪龍」號返回上海

▲「雪龍」號返回上海。(圖/翻攝自《新華社》)

▲「雪龍」號返回上海。(圖/翻攝自《新華社》)

記者馬叔安/綜合報導

搭乘「雪龍」號極地考察船的大陸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隊員12日回到上海,結束了歷時131天、3萬海里的航行,這次的科考完成了大陸首台極區中高層大氣激光雷達安裝和試運行;以及首套極地冰下基岩無鑽桿取芯試鑽探等成果,新的極地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將從今年開始執行極地考察任務。

大陸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於2018年11月2日,這也是大陸的自然資源部首次南極考察,期間曾於今年1月19日,在南極的阿蒙森海密集冰區航行時,受濃霧影響撞上冰山,造成船艏桅桿及部分舷牆受損,所幸無人受傷,經搶修後於22日恢復航行。

《新華社》指出,這次科考隊分別開展了南極長城站、中山站、泰山站、昆侖站、羅斯海新站等站點的綜合考察,並在東南極冰蓋開展了航空地球物理遙感觀測,在南大洋阿蒙森海開展了海洋綜合調查。

▲「雪龍」號返回上海。(圖/翻攝自《新華社》)

▲「雪龍」號返回上海,親人歡迎隊員。(圖/翻攝自《新華社》)

其中,中山站完成了我國首台極區中高層大氣激光雷達安裝和試運行;完成了我國首套極地冰下基岩無鑽桿取芯試鑽探,首次獲取冰下岩心樣品;與國際同步開展「極地預報年」南極特別觀測期探空觀測,數據實現全球實時共用等。

此外,內陸考察隊完成了中山站-昆侖站斷面冰雪觀測;在昆侖站完成KL-DIMM天文望遠鏡安裝調試和AST3-2望遠鏡維護,安裝太陽望遠鏡並開展日間觀測;完成中山-昆侖站冰蓋斷面20餘個點位的重力觀測。同時,東南極冰蓋遙感觀測完成24條科考測線,獲取了高質量的航空冰雷達、航空重力和航空磁力數據。

其他達成的成果包括,長城站開展了生態環境監測、冰川監測及常規氣象觀測,升級改造地震台,建設海洋站雷達式潮位觀測系統,同時開展了極地立法調研等項目;羅斯海新站完成了企鵝聚居特別保護區選劃調查;在西風帶海域成功布放我國首套海洋環境監測浮標;南大洋考察首次釋放並回收大陸自主研製的無人無纜潛水器;在羅斯海近岸海域和阿蒙森海海域分別開展了5個站位和14個站位的多學科綜合調查。

▲雪龍號整裝待發。(圖/翻攝自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網站)

▲雪龍號。(圖/翻攝自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網站)

據了解,考察隊在中山站成功從「雪龍」號上卸運1600餘噸物資;泰山站完成二期工程建設,在雪下建築內建成供電、供暖、融雪及污水處理、消防及視頻監控等多個系統;昆侖站完成了深冰芯鑽探設備的維護;羅斯海新站安裝了這一地區首台10千瓦驗證風力發電機組。

「雪龍」號作為大陸唯一正在運行的極地考察船,自1994年首次執行南極考察以來,已經22次赴南極和9次赴北極執行考察任務。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