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文榮/「高雄幣」的代幣經濟來了?一點可不!

2019年03月15日 10:34

●鍾文榮/科普經濟學作家及資深產業分析師。經常四處臥底探究百姓生活,把枯燥的經濟分析轉成民眾能懂的文章。

前幾天,我看一則新聞「觀光代幣時代來臨」,這標題我冷汗直流,難道「比特幣」的泡沫現況,已經快速讓大家淡忘了嗎?新聞指出,在某場觀光產業研討會中提到,「區塊鏈」的技術正吹向觀光產業,話題馬上轉向前陣子的「高雄幣」。

殊不知,「高雄幣」只是一種消費紅利的兌換方式,當然,消費紅利可以促進消費,這乃是一種行為經濟學中「損失謬誤」與行銷方案結合後的一種消費方式。消費後給你消費紅利點數,累積到一定點數後就可以消費折現,正因為你對於到手的紅利認為是自己的利得,就好像現金一樣,不使用就是一種損失,但仔細想一下,真的有損失嗎?

事實上,根本沒有損失!只要你認為是損失,你就會去兌換折抵,此舉,不就觸發了下一次消費嗎?舉個例子,百貨公司週年慶經常有折扣促銷,聰明一點的百貨公司不只在活動前會發放折價券,讓你有動機進場「瞎拚」(shopping),還會送你滿額券,再激起你在一定時間內回頭再「拚」一次,然後,你就貢獻了業績。

折價券上的金額與時間限制,自然而然會激起你的消費「慾望」與「壓力」,至於點數經濟是否要先進到使「區塊鏈」的技術,直言論,殺雞用不上牛刀。如果「區塊鏈」可以讓代幣、折價券發行具有某種程度的效益的話,不就早該到處發行了?

至於,如「高雄幣」此類的點數代幣,真能創造經濟?我認為如同內容農場的精彩度,可以如閱諸葛孔明「出師表」末句之美一般——「不知所云」。

現階段大家討論的城市貨幣,如「高雄幣」,其實如同2009年發行的「消費券」,都是理論上想透過消費乘數擴大總體消費,達到促進消費與經濟成長的理想狀態。然而,大一經濟學課本上明明說的是,想透過消費乘數擴大經濟成長,往往只有在封閉體系才辦得到,最後,還不是政府自己發了篇檢討報告說理論與實際不符,「消費券」根本未達到當初預期的經濟效果。

既然,「消費券」無法達到促進消費的預期效果,如果類比到「高雄幣」,結局是否一樣?

如果是政府撥預算給錢,讓觀光客有一筆額外的錢可以到高雄消費,我認為效果和當年的「消費券」差不多,消費被替代掉,政府用負債創造消費。換個方式,如果用點數折價,能創造消費嗎?理論上可以,但仔細想一下,你到百貨公司用折價券消費,因時間壓力是被設計的,這個時間不會拖很久,百貨公司的營業額可以創造出來,但,觀光客有誘因與壓力嗎?也就是說,你會為了些許的點數紅利(所以紅利一定要發得夠多),頻繁的去高雄觀光,只為了受制於行為經濟學上的「損失謬誤」?

美國綺色佳小鎮(Ithaca)在1991年發行的「綺色佳小時券」 (Ithaca Hours)就是一種封閉的社區貨幣,在這個小鎮的交易全部使用小時券而非美元,外人進來這小鎮觀光也必須將美元兌換成小時券才可以消費,因為是封閉體系,才能發生乘數效應。當年的「消費券」之所以效果有限的最大原因,除了替代日常消費支出之外,另一個原因就是臺灣不是封閉式經濟體,你手上的3,600元,透過消費,有多少是消費到國外,幫助其他國家的經濟呢?

「高雄幣」要達到效果,不就是要封閉式發行,變成一種實質上的城市貨幣,「錢進得來,東西出得去」,才能「發大財」。然此舉,想必,中央銀行一定不會首肯!既然如此,所謂的「高雄幣」、「代幣經濟」與「區塊鏈」結合,不就單只是「虛擬議題」了嗎?

熱門推薦》
►自助天助,財神爺保佑你發財?

►看更多【鍾文榮】專欄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