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號、廟號、諡號傻傻分不清? 古代帝王懶人包解密

2019年04月1日 19:41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創歷年號的皇帝。(圖/翻攝自維基)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創歷年號的皇帝。(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日本新年號「令和」出爐後,也引起大眾對年號的好奇,不過在中國的歷史上,帝王除了有以紀年為目的的年號外,還有死後祭祀用的廟號及代表後人評價的諡號兩種,往往讓人區分不清,但其實只有年號是帝王在世時使用,餘下兩種都是帝王死後才會出現的。

年號起始於漢武帝,功用為紀年及標榜正統政權,中國第一個年號為漢武帝的「建元」,據《漢書》紀載,武帝外出狩獵時,獵到一頭象徵吉祥寓意的獨角獸白麟,因此在群臣倡議下用於紀年,立年號「元狩」,並追溯前三年號為建元、元光及元朔,而在武帝一生之中,改元多次,最愛使用的「元」字便使用了7次之多。

▲《如懿傳》乾隆、如懿。霍建華周迅。(圖/如懿傳微博)

▲朱元璋訂下帝王終生一個年號的規範,也因此明清帝王大多可以年號代稱。圖為《如懿傳》清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圖/如懿傳微博)

直到明代後,朱元璋即位,訂下「後世帝王終生一年號」的法則,才幾乎沒有過去隨意改元的狀況,也因此明清帝王大多可以年號代指,如愛新覺羅‧玄燁又被稱為康熙帝,明太宗朱隸又可被稱為永樂帝等。

廟號則起源自商代,顧名思義為君王死後,用於在太廟中享用奉祀時被稱呼的名字。自隋唐以來,幾乎所有皇帝都有自己的廟號,如宋太祖趙匡胤、漢高祖劉邦等廟號。值得一提的是,號為世祖的帝王大多都完成了帝國統一,如清世祖,而號為太宗的皇帝大多即有作為,如唐太宗。

▲▼慈禧第5代外孫女曝光爆紅! 「驚人顏值」嚇歪網友:一代太后轉世。(圖/翻攝微博)

▲▼慈禧諡號超長,達25字之多。(圖/翻攝微博)

諡號則是後人對生平事蹟給予的稱號,帶有批判性質,除帝王以外,妃嬪、諸侯、大臣死後都可能有自己的諡號,相當於後世蓋棺論定此人一生功過,透過這個手段勸善戒惡。

代表褒獎的諡號有文、明、孝、武等,而代表批評的則有煬、幽、戾等,代表同情的則有哀、殤、悼等,但諡號也並非都只是單一字,明清帝王的諡號都很長,甚至連慈禧太后的諡號,「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也多達25字。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