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記者會中公布新年號:「令和」。(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作者/翟翬
日本內閣4月1日公布了德仁天皇即位之後的新年號:「令和」。由於這是日本第一個引用日本古典的年號,首相安倍晉三在記者會中表示,日本將要迎來一個在歷史上非常重大的轉捩點,無論時代如何推演,他認為日本仍有絕對不會消逝的價值。在這樣的考量之下,日本在歷史上首次選擇了日本自己的典籍,來決定新的年號。在「令和」之前的247個日本年號,總共陪伴大和民族度過將近1400年的漫長時光。這些年號只要有辦法引經據典,全部都是出自中國典籍,無一例外。
「令和」出自《萬葉集‧卷五》的梅花歌序,是當時權傾九州的「大宰帥」大伴旅人的作品。時間是在天平二年(西元730年)正月13日,由這位大宰府( 統治九州最高機關 )最高長官,在接待中國與朝鮮的來日使節團,一同賞梅飲宴、吟唱詩歌時所作。其中一段:「初春令月,氣淑風和(翬註:附圖字樣為「氣“濟”風和」,不知是否有另類“自自冉冉”之虞? )梅披鏡前之粉,蘭薰珮後之香」,就是描繪初春美好的風景,「令和」即各取一字所得」。而「令」與「和」的字面涵義即「美好平和」之意(其他引申含意暫不贅述)。
《萬葉集》是日本最早的詩歌總集,收錄自4世紀至8世紀中葉(中國的南北朝到唐朝中期),日本的長短和歌,相當於中國的《詩經》。一般認為確定版本約在公元780年,中國中唐時期的大伴家持(前述大伴旅人的家族)所編。
相較於日本的《萬葉集》;中國在南北朝的詩歌總集《昭明文選》,所收錄東漢張衡〈歸田賦〉中,就已提到「於是仲春令月,時和氣清;原隰鬱茂,百草滋榮」,同樣描述初春2月的美好景色。張衡是東漢時期的政治家、文學家與科學家,影響後世最大的就是渾天儀與候風地動儀,是中國古科技的代表人物。而《昭明文選》要比《萬葉集》成書要早的多,是公元530年中國南朝梁的昭明太子蕭統所編輯。
從以上時空背景,由其是日本文化發展一直深受中國的影響,所以可以合理且含蓄的認為:當年的作者,在寫詩歌的時候,很自然的借鑑了中國作品中的詞句,或者說「所見略同」。所以如果宣稱這次年號是「首次選擇了日本自己的典籍」並沒有錯,只不過仍孕育自中華文化!
【附記】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日籍教授、原日本讀賣新聞編輯委員加藤隆表示,《萬葉集》第五卷《梅花之歌》的原文部分,還是按照古代中文的寫法記錄下來。而且,《萬葉集》收錄了118首關於梅花的詩歌,看得出是受到了中國審美的影響。不過「和」代表「和風」,因此加藤隆則認為「令和」帶有中日融合的含義。
熱門推薦》
►安倍政權下的日本再生戰略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翟翬」臉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