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紋螺表面呈現「織布」圖案,螺口有白圈。(圖/翻攝自海峽導報)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廈門是海洋與漁業局9日提醒,每年4月到9月是織紋螺的汛期(產季),同時也是毒性最強的時間,可能含有複合性毒素,食用後可能引起頭暈、嘔吐等症狀,嚴重者可能成為植物人、甚至致死,請勿前往海邊採捕、販售與食用織紋螺,以免發生意外。2015年5月,莆田一2歲男童吃織紋螺後中毒成為植物人。
據介紹,織紋螺又稱為海絲螺、海獅螺、麥螺或白螺,有些地方稱作割香螺、小黃螺、甲錐螺,一般生活在近海礁石附近與泥沙中,外型特徵為長度1到2公分、寬0.5到1公分尾端尖細、且表面分布1到3條紫褐色或紅黃色螺帶,呈現類似「織布」的形狀。
織紋螺本身含有「石房蛤毒素」,與河魨毒素同屬麻痺性神經毒,煮沸、醃漬與日曬都不能去除毒性,潛伏期為5分鐘到4個小時不等,是名符其實的「餐桌殺手」。
▼織紋螺內含神經毒,小小一顆就能致命。(圖/翻攝自海峽導報)
據悉,石房蛤毒素食用後可能引起頭暈、嘔吐、嘴唇、手指麻木等中毒等中毒症狀,目前尚未出現能夠針對該毒素的特效藥,只能透過催吐、排泄、洗胃等方法降低吸收量。據專家介紹,石房蛤毒素對人體的經口致死量為0.54到0.9毫克,只要小小一顆就可能致命。
此外,織紋螺以藻類與有機碎屑為食,本身對藻類、河魨毒素的匯聚能力極強,且不會透過代謝排出體外;也就是說,只要海洋內存在零星的有毒藻類與有機物,它就可能含有石房蛤毒素、河魨毒與膝溝藻毒素等劇毒。
對此,大陸頒布相關政策,禁止任何食品生產經營單位採購、加工和銷售織紋螺;但仍有貪口的沿海居民採捕誤食後,發生中毒或死亡的情形。2015年5月,莆田一2歲男童吃織紋螺後中毒成為植物人。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