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迷信3】還願害慘愛女、養嬰靈被侵犯! 精神科醫師揭「人性脆弱面」

記者林書荷、黃心瑀、徐溱謐、陳怡伶/專題採訪報導

在一個精神疾病被視為難以啟齒的惡疾、禁忌的時代,不少家庭尋求宗教儀式解決精神症狀。以台灣70、80年代為故事背景的熱門遊戲《還願》,講述主角杜豐于不願相信女兒杜美心是「神經病」,求助於神棍、邪教的悲劇。時間拉到今日,人性的恐懼與不安依然存在,類似的社會案件並沒有因為時代進步而減少。當宗教似乎「拯救」了你的孩子時,你會如何「還(ㄏㄨㄢˊ)願」?有這麼多前車之鑑,你「還(ㄏㄞˊ)願」意重蹈劇中人的覆轍嗎?

▲▼《還願》封面藏第二結局!大魔王「美心根本沒死」操控杜爸:觀落陰洗回憶。(圖/翻攝自遊戲畫面)

▲ 有了《還願》杜家的前車之鑑,若在軟弱無助時,你「還(ㄏㄞˊ)願」意重蹈他人的覆轍、執著迷信嗎?(圖/翻攝自遊戲畫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的還願,是否已超過負荷?

精神健康的人,能夠因信仰而得到安定的力量;反之,精神不健康的人,若依賴「邪教」,如同溺水的人抓著稻草,看似得到拉拔,其實每分每秒都有墜落深淵的可能。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主任劉宗憲醫師表示,信徒可能一開始會從「邪教」中得到一些幫助,但當被騙財騙色時,可能更沒自信,認為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對、不夠虔誠,才會遇到這樣的事,甚至完全相信邪教的內容。

「還願」的本心應是心懷感激地回報,然而一位失意困頓的人可能無法冷靜、理智地判斷「神棍」和「邪教」的私利與貪慾。《還願》遊戲中,杜豐于求助於神棍後,女兒恰巧病情好轉,做父親的因感激而做出種種還願行為,例如捐獻超過家庭開支的鉅款,甚至剜眼、割舌獻給「慈孤觀音」。虛擬的遊戲映照出現實生活中,許多家庭做出超過負荷的行為,卻無法自拔。命理、民俗文化研究中心謝沅瑾老師指出,當人意念薄弱時,容易受到洗腦而走偏,偏邪的宗教可能使人無限度地奉獻,甚至讓人願意付出生命。

臺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任許正典醫師指出,宗教也有正向的功能和動機,以助人為樂,不過人性比較脆弱的方面常會遭受利用,包括與人比較、心有不甘等念頭,「我這麼努力,為什麼(結果)還是這樣子?」當靠自身力量已經無法克服問題時,很可能就會透過神鬼之力尋求解方。他補充說,「為什麼叫『還願』?我常覺得,『還願』就是一種不願、不甘願、哀怨,看你是哪一個『ㄩㄢˋ』。」

▼ 臺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任許正典醫師。(圖/記者黃心瑀攝)

▲▼ 臺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任許正典醫師。(圖/記者黃心瑀攝)

供養「古曼童」出大事

每個人都有所求,多數人透過正式祭拜,但也有人藉由其他「靈」的能量。泰國民俗信仰中,有人藉由供奉「古曼童」獲取利益,謝沅瑾老師指出,曾有一起真實案例,信徒將「古曼童」養大了以後,原本是小男孩的嬰靈長成了大男孩,「祂也有特殊需求,就有主人被侵害過」。老師說,不建議供養嬰靈,因為不僅很難判斷能否獲益,還可能出現許多「反噬的能量」。

謝沅瑾老師表示,「古曼童」其實不算是宗教,而是「將能量拘束在一個娃娃中」。這類民俗方式容易產生諸多問題,「第一個是因為(你有)需求所以產生負面的一些東西出來;第二個是,你跟他如果不能夠真的溝通的話,也有可能會出現反噬的現象;第三個是,後續才是最麻煩的,有人養大了,養到後面了不知道怎麼處理,再去找那個老師,但是老師早就不知道去哪裡了,搞不好過世了,那最後情況會怎麼樣?」

▼ 命理、民俗文化研究中心謝沅瑾老師。(圖/記者黃心瑀攝)

▲▼謝沅瑾。(圖/記者黃心瑀攝)

「虔誠」與「迷信」一線之隔

健康、正向的虔誠信仰,與病態、負面的迷信執著,兩者僅僅一線之隔。許正典醫師指出,所謂「邪教」通常利用人性的恐懼和不安吸引信徒,例如在婚姻、感情、經濟、生死等事物遇到困境,人們正處於自信心薄弱、敏感度較高時,可能遭受團體催眠或集體制約。許多受害者自認為是奉獻,卻越陷越深。

劉宗憲醫師表示,當一個人非常沒安全感時,容易在信仰宗教的過程中過於迷信,當什麼事都要問神、什麼都要由上帝決定時,反而讓生活變得不順利,「可能人家說他家裡格局不好,他就花很多錢去弄,弄好後,下一個人又跟他講一下,他聽一聽又覺得好像也對,又得再調整,反而將生活弄得很複雜。」

曾遇過有家屬帶著信奉邪教的親人求診的劉宗憲醫師指出,多數輕微的症狀是沒信心、憂鬱、焦慮;而較為嚴重的情形如思覺失調,病患可能出現幻聽、妄想,「家屬或許不知道他罹患精神疾病,以為他只是迷信宗教。有些人對精神疾病不是很了解,而用迷信、怪力亂神來解釋。」舉例來說,患者如果關在房間整天不出門、不吃東西、產生幻覺,家人可能會說這是「卡到陰」或是被附身。

▼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主任劉宗憲醫師。(圖/記者林書荷攝)

▲▼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主任劉宗憲醫師。(圖/記者林書荷攝)

支持系統的「正」或「邪」是關鍵

《還願》遊戲的設計初衷之一,是希望人們多了解精神疾病的重要性,而不要因為擔心被汙名化而延誤就醫。許正典醫師表示,「病識感」相當重要,這不僅是對疾病的認知,也是就醫的關鍵。許多精神病患並不認為自己生病了,而是歸咎於其他因素,拒絕就醫。

通常失意、困頓的人容易寄託於宗教,但是所謂「人生勝利組」遭到邪教洗腦的案件也層出不窮。劉宗憲醫師表示,每件個案不同,但讓人深陷的背後,一定有一些心靈收穫,看似「人生勝利組」的人可能在宗教團體中獲得榮耀、快樂、充實的感覺,「或許他能成為團體中的leader、得到了友誼或人際互動、得到了尊榮或被尊敬的感覺。」

與家人陪伴的力量一樣,宗教也是一種支持的力量,因此,重點在於支持系統的「正」或「邪」。劉宗憲醫師提到,憂鬱、焦慮的人更容易迷信,反之,有宗教信仰或精神寄託的人,也就比較不容易憂鬱或焦慮,而有些正派的宗教也會鼓勵信徒好好看病,「所以,在正統的醫療之外,去參加宗教團體,並不會不好,前提是這個宗教要是正當的。」

若有來世,你還願意嗎?

《還願》遊戲中,貫穿故事的那首歌《碼頭姑娘》,是杜豐于妻子的成名曲,也是女兒杜美心參加歌唱比賽的歌曲。歌詞中那句「若有來世,你還願意嗎?」也是在問芸芸眾生、善男信女,有了杜家的前車之鑑,若在軟弱無助時,你「還(ㄏㄞˊ)願」意重蹈他人的覆轍、執著迷信嗎?驚悚駭人的線上遊戲,又何嘗不是一部血淋淋的警世寓言。

宗教領域中,健康的信仰與病態的迷信,兩者相近卻迥異。當生命陷入困頓的時候,人們該如何堅守那一條線?誰有把握自己能分清那條無形的分野?

►【解密迷信1】母信教主「軟禁虐死」高中兒!命理教父揭發宗教誘惑手段

►【解密迷信2】兒念經8hrs冷看「亡父七孔流血」:要聽師父話 修復師憤慨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