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惡》誰能保證自己永遠是好人?

2019年04月15日 17:03

▲透過《與惡》讓大眾反思媒體真是正義的化身嗎?(圖/翻攝自《我們與惡的距離》臉書)

●換日線/出版社美編。

尋找「無差別殺人」案件的動機,是這部電視劇的主軸,也是許多人想要得到的答案。從預告已經先行準備好李曉明將被執行槍決,但仍然有許多「為什麼」想要透過這個故事主角獲得一點可能的解答。編劇沒有打算給一個答案,就像王赦酒後那個問題:「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標準答案是什麼?」沒有誰可以給出明確的框框,來設定最完美的答案。

從社會案件延伸出來的媒體自律這個議題,也沒有給閱聽大眾打臉媒體的機會,而是詢問社會大眾:「這不就是你們想看的、不用花大腦、七歲智商就能懂的,你們在期待什麼媒體自律?只要餵給你們爆料公社、監視器畫面,就夠讓你們飽餐一頓,你還希望能夠得到什麼?」

王赦從前幾集舖陳的情緒,在這裡給了交代。究竟為什麼他那麼想要一個解答?一個育幼院的孩子和一個被捧在手掌心的公主之間的距離,不單單是成長環境的差異,若是再早個兩分鐘,王赦可能連活著的希望都沒有。那個一直想要找的答案,也許如他所猜測的陳昌一樣,是想要面對小時候的自己。他想要找出這些人命運的交會點,就像他自己遲到的兩分鐘。

成長的環境是否真的會影響一個人的人生,答案絕對是肯定的。你沒有經歷過的不一定不存在,那些讓人瞠目結舌的人生,總是說來話長、一言難盡,埋在每個人心裡的故事,不是三言兩語能說完,也不是隨便就可以輕易說過去就能去的。

▲如何透過陪伴釋懷心中的痛才是悲傷過後留給我們的課題。(圖/翻攝自《我們與惡的距離》臉書)

編劇還是溫柔地放進幾個讓人感到溫暖的女性角色。美媚的母親幾乎不會出現在電視劇裡,哪個可以養女兒一輩子的家庭裡,會有這種和善明理的母親,不嫌棄女婿的出身?(特別強調:電視劇裡總是以階級的差異製造衝突感,好延續劇情。)而第一集就讓人覺得「怎麼可能有這麼好的房東」,應思悅更是像大芝說的,那是生命中的貴人。生命中的貴人也許不用特別讓自己有什麼平步青雲的機會,只要在不斷墜落的當下,能有一個人在你墜亡之前將你接住,你也許就有機會轉身看見背後的光,然後你才有可能因為這樣的善意,重新對「活著」擁有期待。

回到加害者和被害者家屬的正面交鋒, 李大芝(與她的父母)和宋喬安的對手戲,都讓宋喬安被迫一再面對天彥死去的事實、面對另一個家庭的軟弱和需要被諒解,最後也不得不面對自己對自己的責備。News哥說的:這不是要不要原諒誰的問題,只是希望妳可以回到原來的妳。

究竟誰才有活下去的權利?誰是好人?誰是壞人?這部電視劇要給的,不是回答這些問題。也許必須回到快節奏的生活裡尋找一點改變的機會。停下來、慢下來回想生活的細節,看見不想看見的、思考從未思考的,收起太過直覺式的批判、攻擊、防衛。

主線在這集真是精采,從王赦的故事、李曉明的槍決、李家人和喬安的面對面,天晴和喬安各自在喬平和昭國的陪伴釋放失去天彥的悲傷、懊悔。倒是支線「思覺失調」的思聰這條線有點薄弱,有點被主線的力道給蓋過,失去原本的重量。劇本在播出後做了一點變動,少了幾場戲,多了幾句對白。改得最好的應該就是最後一場喬安在昭國身上痛哭的橋段,賈靜雯的演技值得讓人起立鼓掌。

互動模式的改變,可以改變原先緊張、對立的關係,也許才能夠改變未來的發展。不只是昭國與喬安、大芝與父母、王赦和美媚,還有大眾與媒體至整個社會的變動。我們都是好人,我們期待一個什麼樣的未來?這部電視劇說沒有瑕疵,其實還是有的。只是我認為要探討這麼大的社會議題,目前這個階段都是值得鼓勵的。無須過分的挑剔和批評。就連太溫馨的部分,我都願意相信那是立意良善要給人溫暖懷抱的感覺。也許這是我們最缺乏的溫柔,看待這世界的溫柔。

熱門文章》
►潛藏在學生死傷事件下的校園危機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Medium換日線。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