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基會雲嘉南分會主辦「銀髮族藥補與食補」座談會,由消基會雲嘉南分會醫藥委員、成大醫院高齡醫學部主任、成大醫學系家庭醫學科教授楊宜青醫師主持。(圖/記者林悅翻攝)
記者林悅/台南報導
台灣於去年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銀髮族人口突破14%,銀髮族因身體退化再加慢性病困擾,就醫用藥量大增,有鑑於此,消基會雲嘉南分會主辦「銀髮族藥補與食補」座談會,希望帶給銀髮族用藥的正確觀念,活出健康快樂的人生!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從1976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守護消費者的權益,扮演消費者與業者間的溝通橋樑,推動消費者相關法制與檢驗制度的改革,推廣消費意識教育以增進民眾消費意識,期望帶給消費者公平、合理的消費環境。
座談會由消基會雲嘉南分會醫藥委員、成大醫院高齡醫學部主任、成功大學醫學系家庭醫學科教授楊宜青醫師主持指出,根據健保署的統計,國人平均每年就醫次數超過15次,尤其高齡長者因身體各器官系統功能逐漸退化再加上多重慢性疾病困擾,尋求各種醫療保健需求更加頻繁,光是健保每年就醫更高達26.7次。在蓬勃發展的次專科照護下,經常會有多科多種藥物的使用,慢性病用藥長者4成以上會使用5種以上藥物,而使用10種以上藥物者也超過8%。
此外孝順的子女晚輩們也會不時進貢各種健康食品及保健用品,再加上長者平時自行購買的坊間成藥、中藥、草藥及補品,還有親朋好友吃好道相報的各種中西草補藥物及各種輔助治療經驗的分享,另外無線電台及有線電視購物台等還會強力放送,推薦各種琳瑯滿目不買可惜的健康保健用品,我們的民眾在自我照顧追求更健康的過程中,經常未蒙其利先受其害,無形中又增加額外的風險,在在顯示非常需要有實證根據的專業指導。因此這次消費者文教基金會雲嘉南分會,聯合台南市醫師公會與國立成大醫院及部立台南醫院一起籌辦這次的活動,希望能提醒呼籲民眾在自我照顧或照顧家裡長輩時,能夠趨吉避凶,使用各種藥物、補品、保健用品都能恰到好處,發揮最佳效益
台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陳相國醫師說,一般民眾普遍都有不正確觀念,認為西藥不論什麼成分,長期吃的話,都會影響肝腎機能,甚至導致洗腎。所以高血壓、糖尿病或心臟病的長期藥物,從診所或醫院拿回家,有的病人就會自動減量或減少服藥次數。這就造成血壓或糖分控制不好,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機會就會大增,進而導致中風,心肌梗塞,或腎臟衰竭。其實現在的慢性病藥物的長期服用,都相當安全,在專業醫師的處方之下,藥物是幫助我們的身體回復正常機能,身體機能好,血壓血糖正常,肝腎心臟功能正常,就可以延年益壽,長命百歲!現在有很多藥物都有護肝,護腎,護心臟的功能,而且這些作用都是經過科學研究與實證醫學證實的。現代人不但要活的久,而且要活的好,定期的健康檢查,有慢性病的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讓專業的醫療團隊幫助你,服用適當藥物幫助自己,活出健康快樂人生!
成功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內科學科暨老年學研究所副教授、台灣高齡照護暨教育協會理事長張家銘醫師主講「銀髮族用藥的關鍵報告」指出,老年人因罹患多種慢性病,常需長期使用多種藥物,或因重複就醫用藥,或因同時服用成藥,而有多重用藥的情形。
由於自然之老化及各大小健康問題造成身心功能的衰退,較易產生用藥之不良反應、藥物與藥物或藥物與疾病間的交互作用等。再加上老年人用藥的遵醫囑性會因聽力減退、視力不佳、認知障礙、不識字或看錯處方說明,對使用藥物治療疾病的必要性也不完全了解,因此常發生吃錯藥、忘記吃藥(給藥時間複雜)、自行調藥、停藥、併用多種處方及非處方藥、服用存藥或贈藥等,故較易有用藥問題發生。
許多藥會產生窘迫不適,有時可能會產生妨礙或威脅生命的不良反應。由於這些徵候沒有特定性或與其他病情類似,藥物不良反應可能會遭到忽視或者不易辨識出來。因此,首要之務是新近之任何變化,都必須告知醫師,將可能之不良藥物反應列為可能之選項之一。
盡可能告知醫師詳細的病史及基本資料與用藥史、盡量嘗試以非藥物療法治療、藥物種類及數目盡量減至最低,服藥的時程盡量簡單,儘量避免不同用法、有一些口服藥因為特殊設計的劑型,在給藥前不宜咬碎或磨粉,可諮詢藥師。勿將藥物分給罹患同種疾病的其他老年人使用、注意用藥的時間以及藥品的效期。老年病患每次就醫時,就幫其整理一下所吃藥物(包括成藥、健康保健食品)、勿將藥物分給罹患同種疾病的其他老年人使用、建議病患有固定的老年照護醫師與藥師藥局來配藥。
衛福部台南醫院中醫科醫師兼睡眠中心主任徐瑜璟醫師,主講「中藥食療學問大」:中醫食補根深蒂固在民眾心中,從小朋友需要「開脾」,到生完小孩坐月子,再到老年人補補身體強筋壯骨,都有中醫食療的影子在其中,然而,中藥要怎麼吃會比較健康呢?中藥要怎麼食療呢?是不是中醫藥物就是比較溫和沒有副作用呢?是真的有病治病無病強身嗎?古書上面說的症狀都符合我的問題是不是我就可以自己食補呢?
其實問題沒有這麼簡單,中醫需望聞問切,審切判斷一個人的體質寒熱虛實,並佐以症狀治療,且政府於2018年2月22日公布「可同時提供食品使用之中藥材」品項,期許能使民眾自我管理健康食療的品項,但仍建議可與醫師討論使用食療的適切性,在如小孩、坐月子、老年人、不同疾病民眾等不同族群,宜有醫師建議,避免自行使用,沒有補到身體還補出一堆問題,正確使用中醫藥物才是真正的食療!
衛福部台南醫院中醫科主任陳俞沛醫師主講「食補藥趨吉避凶之道」:食品及藥品影響民眾健康福祉甚鉅,如何了解國家食品標示,並建立正確用藥觀念,為保護消費者健康權益之首要關鍵。尤其是市面上各種由中、西藥廠,生技公司所生產之相關產品,分為食品、健康食品及藥品,而藥品依安全性又可分為處方藥、指示藥與成藥,成藥再分為甲、乙兩類,可說是琳瑯滿目,令人難以區分。
然政府對各類產品之販售、廣告及標示,皆有相關法令規範,亦要求產品資訊公開,為消費者把關。因此,民眾替自己權益與健康把關的首要之務,即是藉由認識食品、藥品包裝上之標示,了解該產品之分級、種類及是否具有療效等,亦可認明具有實質科學證據,具保健功效之健康食品,以保障自身安全,避免被誇大不實的廣告所騙,花了大筆冤枉錢還賠了健康。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