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的回收堆置場。(圖/綠色和平提供)
記者許展溢/台北報導
大陸2017年底開始實施禁止進口24種固體廢棄物後,大量廢棄物轉向輸往東南亞一帶,綠色和平今(23日)指出,全球焚化爐替代方案聯盟(GAIA)實地走訪印尼、馬來西亞和泰國調查,廢棄物增加後,當地水汙染加劇、地方作物死亡,而露天焚燒廢塑膠也變得更為常見,初步推斷台灣廢塑膠進口量也因此上升。
GAIA前往印尼實地調查,除看到2公尺高塑膠垃圾堆積在路邊,甚至在鄰近農村的空地上直接燒廢塑膠,同時,綠色和平針對全球塑膠廢棄物交易數據進行分析後發現,大陸禁令後的影響還包括,2018年全球出口塑膠廢棄物總量下降,只剩2016年的一半,馬來西亞,越南和泰國則成為塑膠廢棄物的主要進口地。
綠色和平指出,台灣塑膠廢棄物進口量則從2017年中每月平均1萬噸平緩上升,2018年中每月達到約5萬噸,2018年底開始大幅下滑至每月2萬噸左右,進口來源則大多來自日本,初步推斷台灣進口量減少應與2018年10月開始限制單一來源或單一類型的塑膠廢棄物進口有關,但實際限制進口的影響程度還需要再觀察。
▲印尼村民在篩撿混在垃圾堆中的廢塑膠。(圖/綠色和平提供)
綠色和平表示,為解大陸在禁止24種固體廢棄物進口前後,廢塑膠進出口流向變化,分析全球21個廢塑膠出口地進出口數據,結果顯示,美國、日本、德國和英國的出口量位居前4名,其中特別的現象是,在大陸禁令生效初期,馬來西亞、越南和泰國是3大塑膠廢棄物進口地,但2018年中,馬來西亞、越南和泰國分別訂定限制條款,全球塑膠廢棄物出口再次轉向,目前印度和土耳其成為主要進口地。
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顏寧說,沒有人樂意看到自己家被惡意傾倒垃圾,以台灣進口塑膠廢棄物為例,在2018年10月通過「屬產業用料需求之事業廢棄物辦法」,有條件限制進口後,每月進口量也有顯著下跌。
▲綠色和平強調,造成這場塑膠危機的其中一個原因,在於大量製造、用過就丟的習慣。(圖/綠色和平提供)
綠色和平提到,目前東南亞是全球塑膠危機的高風險區,雖然分析結果顯示全球塑膠廢棄物出口量下降近50%,從2016年的1250萬噸下降至2018年的580萬噸,但可以預計的是塑膠生產仍然呈現增加趨勢,現有的回收系統永遠無法跟上塑膠生產速度,根據統計,全球只有9%的塑膠廢棄物被回收利用。
顏寧強調,造成這場塑膠危機的其中一個原因,在於大量製造、用過就丟的習慣,即使可以回收,許多塑膠還是被當作垃圾處理,甚至進入環境,影響生態,根治之道只有源頭減塑,減少塑膠生產,才有可能降低塑膠對環境的影響,尤其是減輕對塑膠廢棄物進口地的衝擊。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