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全村找嘸學童!少子化衝擊南韓 小學改招阿嬤「擺脫文盲」

▲▼南韓康津郡大邱國小7名奶奶在3月入學。(圖/翻攝自臉書/김용호)

▲ 奶奶們參加入學典禮。(圖/翻攝自臉書/김용호,下同)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現年70歲的南韓奶奶黃月琴(音譯)就讀國小一年級,每天上學路上都和分別為幼稚園老師、三年級學生和五年級學生的3名家人同坐一輛黃色巴士。以她的年紀而言,同班同學都可算是她的孫子了。

《紐約時報》報導,黃月琴當了幾十年的文盲,還記得60年前看著朋友們跑步去上學,她則獨自躲在樹後哭泣。當村里的孩子學習讀書寫字,身為老大的她便待在家裡養豬、燒柴、照顧弟妹。後來她自己生養6個孩子,將他們都送進高中或大學。

不能像其他母親一樣寫信給孩子,總是令黃月琴感到痛苦,「為孩子寫信是我最大的夢想。」所幸附近一所學校提供幫助,圓了黃月琴的心願,原因是當地適齡兒童已所剩無幾,但校方依然希望教室裡能充滿學生。

近幾十年來,南韓生育率不斷下降,2018年甚至首度掉到1以下,成為世界上出生率最低的國家之一。農村地區首當其衝,隨著年輕夫婦湧入大城市尋求高薪工作,新生兒數量銳減。

黃月琴就讀的全羅南道康津郡大邱小學和其他農村學校一樣,學生人數不斷減少。1980年代,她現年42歲的么子蔡京德(音譯)就讀該校時,每個年級都有90名學生。但如今全校6個年級只有22名學生,四年級和五年級各只有1人。

▲ 南韓康津郡大邱國小7名奶奶在3月入學。(圖/翻攝自臉書/김용호)

▲ 大邱小學學童數量銳減。

這樣的慘況在2019年來到最低點,校長李珠英(音譯)表示,「我們走遍各個村莊,只求找到一個珍貴的孩子、讓他就讀一年級,但沒有找到。」她和當地居民無論如何都想保留這間有著96年歷史的學校,最後想出一個辦法,便是讓希望學習的老村民入學。黃月琴和其他7名年齡介於56至80歲的女性挺身而出,報名這個計畫;還有4名女性希望在2020年入學。

對於那些想留在當地的年輕人來說,他們所在城鎮的未來取決於學校的存亡。黃月琴的其中一名兒子幾年前結婚,5年前辭去大都市一家汽車零件工廠的工作,舉家搬回康津定居,接手父母的農業生意。他的妻子盧順雅問道,「如果沒有學校,誰會在這裡成家呢?孩子為小鎮帶來歡笑和活力。」

當地教育機關對大邱小學的提議很感興趣,黃月琴自3月正式開始上課。許多小學一年級生會在開學第一天流下眼淚,只因不願和家長分開。黃月琴也哭了,但她是喜極而泣,「我不敢相信這真的發生在我身上,背書包一直都是我的夢想。學校太有趣了!」蔡京德也表示,「自從母親開始上學以來,她變得快樂多了、幾乎永遠面帶笑容。」

▲ 南韓康津郡大邱國小7名奶奶在3月入學。(圖/翻攝自臉書/김용호)

▲奶奶們和小孩一起入學。

黃月琴所在的康津郡位於南韓西南角沿岸,是在快速工業化的過程中逐漸衰落的典型農村地區。當廚房使用的陶器在1970年代開始被塑膠取代,康津的最後一個主要工業——陶藝也隨之消亡,造成人口迅速高齡化,居民現以種植草莓及桑葚或採牡蠣、扇貝和章魚維生。

75歲的朴鐘心是村裡的捕章魚冠軍,但她最近更擔心自己跟不上小學課程的進度。她努力眨眨疲累的雙眼、偶爾摘下老花眼鏡,「我的記憶力、手和舌頭都不能完全聽從我的控制,但我得在死前學會寫作。你不會知道我去政府辦公室時的感受。他們要我填一張表格,而我唯一會寫的就是我的名字。」朴鐘心的父親在她8歲時去世,上學從此成為遙不可及的夢想,童年記憶只剩下採收海帶芽、苧麻和養蠶。

幾十年前的南韓家庭往往將僅有的資源集中在兒子的教育上,許多女孩因此被要求待在家中照顧弟妹,父母則出外工作。黃月琴表示,她的親生母親為父親生了5個女兒,卻沒有生下兒子;父親因此再娶。繼母拒絕送她去上學,當父親嘗試在家中教她閱讀,繼母便百般嘲笑她身為一名女孩卻想要識字。

不識字為黃月琴的生活帶來許多屈辱,就連寄包裹都是個問題,因為她不會寫地址。多年前,她和72歲的丈夫蔡健豪前往首爾看望兒子時在地鐵站走散,但她根本看不懂任何路標,還好有好心人幫她找到路。

如今,黃月琴和同學們決心彌補她們失去的時間,而她的孫女昭熙就讀同所小學附設的幼稚園。她們的老師對這群一年級新生表示,「他們渴望學習,可能是這裡少數會要求增加作業的學生。」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