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穿「黃櫨染御袍」的明仁天皇,在皇居行退位儀式。(圖/路透)
記者王致凱/整理報導
古代帝王專屬的「黃袍」,在大眾印象中通常是如黃金般的亮黃色,不過4月30日日本明仁天皇退位時,在皇居中向神明與歷代天皇稟告退位儀式上,就穿著一襲看似土色的「黃櫨染御袍」,讓人好奇為何日本的「黃袍」不是正黃色?
黃櫨染御袍看起來不太像是「黃袍」,反而更偏向赭色或橘色。根據記載,黃櫨染御袍是以黃櫨木的樹皮與蘇木染色而成,為中國唐朝年間由日本遣唐使傳回日本。後經平安時代的嵯峨天皇頒佈政令,才將黃櫨染御袍確立為天皇專用的服裝。
有別於清宮劇中皇帝身穿的亮黃色龍袍,事實上自隋唐時代以來,皇室皆以赭黃色為尊,皇帝的「黃袍」指的也都是赭色,而非明黃色,例如在國立故宮博物院中館藏的明朝歷代皇帝像,可明顯看出當時的黃袍皆為赭黃色。日本自「大化革新」後全面學習隋唐制度,因此天皇的御袍也是參考唐代黃袍而來。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英宗像,穿著的袍服也是赭黃色。(圖/取自維基百科)
事實上,在隋唐以前的君王,對袍服的顏色並不一定有規定,例如西周、東周時帶,《禮記》中僅記載天子「著青衣」,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君穿的袍服則沒有統一規定,全憑各人喜好。《韓非子》就記載「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顯示紫袍並非國君專屬的顏色。
戰國至秦漢魏晉時代中國盛行「五行終始說」,例如秦始皇就遵照「五行」水、火、木、金、土對應黑、白、青、赤、黃五種顏色的制度,穿著、旗幟皆以黑服為貴。而晉朝則以「金德」自居,因此皇帝穿著紅色龍袍,與後來的皇帝大不相同。
魏晉南北朝末期,「五行終始說」逐漸式微,「五德」也不再是唯一準則。隋朝建立後,隋文帝楊堅喜愛穿著赭黃色袍服,唐代開國皇帝李淵也效法隋朝,多選擇穿著赭黃色常服,並規定臣民百姓禁用這種顏色,黃袍在唐代逐漸成為帝王專用服裝。
直到宋太祖趙匡胤因陳橋兵變而「黃袍加身」後,民間對皇帝身穿黃袍的印象又更深刻,黃袍逐漸成為百姓不可碰觸的禁忌。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不但下詔禁止百姓與官員穿著黃色服裝,且範圍並不限於「赭黃」,還包括明黃色、薑黃色等各種深淺不同的黃色。
清朝建立後強令百姓「剃髮易服」,百姓不止要剃髮留辮子,也不准再使用漢服,必須是改穿滿族服飾,而皇帝的黃袍也從赭黃色改為明黃色。由於清朝距離現代最為接近,才讓許多人誤以為黃袍指的是「亮黃色」袍服。
除此之外,日本與中國古代的皇帝相同,天皇另外還有一套「冕服」,作為最高等級的禮服,專門用於祭祀、登基等重要場合。日本明治天皇即位後廢除冕服制度,黃櫨染御袍也改為在即位或重要祭祀時穿著。中國則於清朝時一併廢除冕服制。
▼德仁即位後,首次以天皇身份發表談話。(圖/路透)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