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稱貿易逆差致工作損失 人民日報反批「是產業升級」

▲中美貿易戰。(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隨著美國加徵關稅,中國也開始反擊。(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美國宣布對中國大陸進口商品加徵關稅後,陸方也公告,6月1日起對600億元的美國產品加稅。對此,《人民日報》刊出評論指出,美國在一年多的貿易戰之間,時常將「吃虧論」掛在嘴邊,卻沒有提到學界的主流解釋––美國製造業工作機會消失是因為自動化生產與機器人的投入,促成生產效率的提高。

評論點明,美國常把自己定位為「中美貿易」中的受害者,動輒說出「鉅額貿易逆差」及「損失工作機會」的言論,並出爾反爾,對中方極限施壓,「美國是世界頭號經濟強國,世界貿易規則的製定者。如果說美國是『吃虧者』,豈不是說規則制定者制定的規則是損己利人的?」

評論點出,美國貿易逆差形成的原因是過度消費、儲蓄不足以及巨額財政赤字,不是因為中美貿易而產生,也不會因為打壓中國而中止,況且美國還利用美元作為國際貿易的主要支付手段,藉由不斷擴大的貿易逆差,讓美元回流購買國債,並以此作為投資高科技的資本,從而在經濟全球化中獲得最大利益。

對於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的現象,評論稱,這僅僅流於表面,不能代表美國在華所獲得的商業利益,美國不僅站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的制高處,還控制了專利技術、核心零件及研發設計等高附加價值的環節,獲利巨大,如果將全部順差都統計在終端產品出口國上,將無法客觀反映貿易中的價值分配。

▼川普與習近平。(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川普曾公開暗指從中國來的學生幾乎都是間諜。(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評論表示,世界貿易組織(WTO)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2011年開始倡導,為顯示一國在價值鏈中的獲利情況,應該從「全球製造」的視角看代國際化生產,並推出「貿易增加值核算」的方法;但美國對這些多邊機構都抱持著「合則用、不合則棄」的想法,只要沒有利益,就算再怎麼科學的方法,也不會支持。

評論說明,由於美國企業分享了中國發展的機遇與成果,企業目前在華年收入約7000億美元,利潤也超過500億美元;而美國的通膨水準可以維持在目標值2%以下,歸功於優質、廉價的中國商品走進美國市場。

對於貿易的摩擦,評論引述羅伯特·賴特(Robert Wright)的著作《非零年代:人類命運的邏輯》指出,人類命運的想要更加昌盛,必須懂得從零和年代走向非零和年代;而過去40年間,中美貿易規模成長230多倍,若是一方受害的「零和」,而非共贏的局面,不可能出現如此幅度的成長。

談到中國的貿易心法,評論稱,中國已是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夥伴,且從未追求過貿易順差,只希望能將美國有競爭力的產品引進,「美有關機構分析,如果放寬民用高技術產品對華出口限制,美對華貿易逆差可減少35%左右。拒絕出口自己有優勢的產品,豈能怪罪於人?」

▼ 美中貿易爭端愈演愈烈。(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 中美貿易戰,美中貿易戰,美國國旗。(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針對「對華貿易逆差造成美國製造業職缺流失」的論點,評論駁斥,這是「無知之談」,美國學術界多年來的主要觀點是,製造業職缺的流失源自經濟結構的調整,因為生產自動化與機器人的投入增加,讓生產效率提升,也不再需要「那麼多人」,「美國加州大學等學者的研究發現,與其說美國在對外貿易中損失了就業,不如說收穫了更多高薪酬的就業。」

評論強調,這些邏輯可以證明,貿易逆差及工作職位流失不足以支撐美國「吃虧論」的論點,就算美國能透過這個論調轉移短期的國內矛盾,卻會在不久的將來讓美國民眾蒙受損失。

評論最後引述全美商業經濟協會的調查報告指出,進行個別調查後發現,在受訪的生產公司中,有四分之三受到關稅的負面影響,增加生產成本,進而導致其中一半的公司提高產品售價,「美國消費者、農場主、企業等,成了美國挑起的貿易摩擦的受害者,而不是中國『不公平競爭行為』的受害者。」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