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交大、中研院成立「數位醫學聯盟」,將物聯網、新世代定序分析等數位化工具應用在醫學領域,以擴增各種監測指標的解析度、靈敏度,再以人工智慧等分析方法尋找個體的特徵,提升防治疾病的精準度。(圖/陽明大學提供)
記者崔至雲/台北報導
陽明大學今(14日)宣布成立「數位醫學聯盟」(Digital Medicine Alliance),結合交通大學數據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將物聯網、新世代定序分析等數位化工具應用在醫學領域,以擴增各種監測指標的解析度、靈敏度,再以人工智慧等分析方法尋找個體的特徵,提升防治疾病的精準度,第一波將鎖定高居台灣第四大死因的腦中風。
人工智慧目前廣泛用於輔助醫師診斷疾病,但像是基因科技、物聯網等技術,在數位醫學也將扮演重要角色。陽明大學指出,數位醫學聯盟將以任務編組的方式,以解決問題為出發點,提供醫師與理工人才溝通的平台,組合適當的技術與人才,解決單一疾病中的各種問題,累積的經驗可以整套複製到其他的疾病,透過校內醫學領域的合作網絡,提供醫院端的驗證場域,讓成功經驗可以推向國際市場。
▲「數位醫學聯盟」第一波將鎖定高居台灣第四大死因的腦中風。(圖/陽明大學提供)
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預估未來腦中風對民眾健康的威脅將與日俱增。陽明大學分享,三方合作第一波將鎖定高居台灣第四大死因的腦中風,利用人工智慧提取大量病歷中數字、文字、影像等多資料之重要訊息,或患者的基因變異等,建置個人化之診斷輔助、治療決策與治療後預測之精準醫療平台,未來目標是提供腦中風的精準預防與治療;在預防上,可依基因變異與腸道微生物相建議飲食與生活型態的調整,再以物聯網不斷追蹤改變的效果;在診斷上,則可以建立神經影像人工智慧系統以快速協助判斷出血性或阻塞性中風,在黃金時間內做出最佳治療。
陽明大學生物醫學資訊研究所客座教授,同時也是美國國家衛生院腦中風研究所生物資訊與資訊技術部門主任范揚政,將提供美國的腦中風數據,未來也有機會取得日本與歐洲的數據資料。
陽明大學生物醫學資訊研究所副教授楊永正,以建構「中風的google map」形容這項計畫。他說,google map之所以能夠精準導航,是因為有交通、商店、住宅等不同資訊圖層相互堆疊,才解決過去一般地圖未被滿足的需求,人腦不擅處理巨量資料的關連性,因此只能掌握部分腦中風的脈絡,人工智慧有助於快速發現以前所看不到的數據關聯性,發揮見樹又見林的加值效果,分子檢測的靈敏度遠高於醫學影像,適合用來早期發現疾病,而利用感應器的物聯網做精準健康管理,不要等到非常棘手時才來救治。腦中風的防治經驗將是未來全面性發展數位醫學的重要參考。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