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逝世/「簡單的力量最強大」 用石材、玻璃打造傳奇建築

▲華裔美籍建築師貝聿銘(Ieoh Ming Pei)代表作:羅浮宮玻璃金字塔。(圖/路透社)

▲貝聿銘代表作之一,羅浮宮入口處的玻璃金字塔在夜晚特別動人。(圖/路透社)

記者丁維瑀/綜合報導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I.M. Pei)16日辭世,享壽102歲;他的兒子證實了父親死亡,但未說明具體原因。回顧貝聿銘的職業生涯,他向來喜歡簡單的材料與形狀,並善於使用石頭、混凝土、玻璃、鋼材等打造出光線充足的空間,他曾說過,「解決方式越簡單,力量就越強大。」

《華盛頓郵報》報導,貝聿銘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他最知名的作品包括國家藝廊(National Gallery of Art)東廂、巴黎羅浮宮入口處的玻璃金字塔以及俄亥俄州的搖滾名人堂等;所留下的建築作品遍布全球,其他還包含香港中銀大廈、卡達首都多哈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等。

▲▼ 貝聿銘逝世/俄亥俄州克利夫蘭搖滾音樂名人堂(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 and Museum) 。(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俄亥俄州克利夫蘭搖滾音樂名人堂(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 and Museum) 。(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耶魯大學建築學院前院長斯坦恩(Robert A.M. Stern)表示,在過去60年內若要談論建築,一定不能漏掉貝聿銘。他形容貝聿銘的作品不單僅是一棟建築,而是付出整個世代的工作成果,展現出持續追求卓越的精神。

貝聿銘在建築風格方面堅持現代主義,不會有過多裝飾,他想創造開放的公共空間,像是明亮的博物館,能讓人們感到賓至如歸,而不是營造出狹小又黑暗的場所。

傳記作者坎奈爾(Michael Cannell)說道,比起那一代同樣理念的建築師,貝聿銘讓現代主義變得更加親切,促使公眾較能學習欣賞這種風格。出生中國廣州的他前往美國後,獲得了麻省理工學院與哈佛設計研究院的學位,早期則在紐約替房地產開發商設計低收入的住宅。

貝聿銘喜迎百歲。(圖/CFP)

▲貝聿銘從小就對建築抱有極大興趣。(圖/CFP)

貝聿銘1955年開展自己的業務,真正的突破則在9年後發生,當時他贏得一項比賽,可以建立紀念前任美國總統甘迺迪(John F. Kennedy)的圖書館,他打敗許多建築領域的大師。

值得注意的是,貝聿銘的談判技巧與建築能力同樣都很優越,他與甘迺迪的夫人賈桂琳(Jacqueline Kennedy)討論時,他謙稱自己「完全沒有資格」。然而,考慮到賈桂琳的喜好,他把辦公室重新粉刷成白色,還在接待區域放置花瓶,讓對方非常開心。

貝聿銘擁有卓越的社交能力,因此建立不少人脈。他的母親是虔誠的佛教徒,父親則是銀行家,讓他在經濟上能站穩腳步,但家人對藝術其實並不熟悉,他曾在耶魯大學一場建築演講上說道,「我培養了我自己。」

回到小時候,貝聿銘的母親去世後,他與家人搬到上海,對城市景觀有越來越多的興趣。有一次他與叔叔經過一家新建的酒店,年輕的他立刻受到啟發,便坐下來開始畫草圖。

貝聿銘1979年獲得美國建築師學會金獎,並在1983年成為普利茲克獎得主,還利用10萬美元的普利茲克獎金替中國大陸的學生設立獎學金,他在1993年獲頒美國總統自由勳章。他曾說過,建築是由石頭、磚塊、混凝土和鋼鐵組成,「建築必須持久。」

►►貝聿銘逝世/30年前遭嫌太前衛「不夠法國」 羅浮宮金字塔今成巴黎地標

►►貝聿銘逝世/父親要兒學習金融 他卻愛上好萊塢電影堅持建築路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