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菁遺作《人魚紀》問世!生前24小時病痛仍堅持到咖啡廳寫作

▲▼人魚公主改變心意?李維菁遺作《人魚紀》問世!生前所有力氣都在寫這本書。(左圖/記者林育綾攝;右圖/翻攝李維菁臉書)
▲李維菁生前用了所有力氣寫這本書!儘管24小時病痛,依然堅持到咖啡廳寫作。(左圖/記者林育綾攝;右圖/翻攝李維菁臉書)

記者林育綾/台北報導

創作《老派約會之必要》、《我是許涼涼》等書的知名作家李維菁,去年11月癌症病逝後第2天,她耗費5年時間構思的長篇小說《人魚紀》拿下第19屆台北文學獎最高獎金,描寫人魚公主在化成泡沫消失的前一刻,突然改變心意,往死亡的反方向走去。根據家人敘述,李維菁生前幾乎將所有力氣、對生命的熱情和愛都寫進這本書,即使對她說「妳不要寫,都快沒命了!」她依然堅持。如今作品即將透過新經典文化出版發行,即將於5/29問世。

這部小說來自李維菁的一個想法,「人魚公主即將化為泡沫消失之前一刻,改變心意,往死亡的反方向走去。她離開海邊,走向陸地,開始她的新生活。」她筆下的人魚公主在台北學著使用新的身體,在人類社會活下去,首先必須處理的就是她新生的雙腿,她不熟悉也不太會使用,必須盡快學會運用她的肢體。於是,人魚去報名舞蹈課,這是她學會控制身體最快速的方式,而人魚學習芭蕾、國標舞之後,也開始認識了人類社會的人際關係與組織的變化,如何在依賴與獨立中找到平衡、如何在性別的權力中定義自己。

李維菁的家人(弟媳)林昀嫺分享,其實李從十幾年前就在學芭蕾舞,還說過「芭蕾舞其實是非常不符合人體工學的舞蹈」,用力的方式與身體結構不相符,所有的芭蕾舞者體脂肪含量非常低、肌肉非常結實,雖然很瘦但全部都是肌肉,擁有非常強壯的身體。而李維菁對於練習芭蕾舞的心態,不是為了減肥或心肺功能,而是從藝術追求的角度在練習,就像看待寫作一樣認真。

不過在傳統的教育觀念之下,多半不鼓勵女孩子展現自己的身體,很多時候是壓抑並受到限制的,身為女性的李維菁也一直很想突破這件事情。她們曾討論過,「一個人最終陪自己到最後的,就是自己的身體,如果一個人跟自己的身體關連是陌生的、生分的,這麼疏離的狀況之下,在創作的路上是不好的。」所以她認為身體、感受性的連結,對於藝術家或文學創作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李維菁學跳舞,家人並不十分支持,因為不管是國標或芭蕾,都是穿著少少的舞衣,在大眾的面前展現自己的身體,有時候還要跟男舞者碰觸肌膚,所以基本上不是很鼓勵。「但是維菁很堅持,她有自己的想法,有型的姿態,從小一直都是。」

整個《人魚紀》的寫作都是她在罹癌、治療的過程中,「我很清楚她是在24小時的疼痛狀態下,但寫出的卻是生猛的舞者。寫國標舞者在跳舞時對於力與美的堅持,這是令人感動又心疼的地方。其實,她寫出生猛的舞者,也是再度回顧自己的身體曾經擁有的力與美、她曾經的自由,等於是寫出了嚮往與懷念。」而文學很重要的功能,就是保存會消失的東西。「維菁的書就是保存了我們對她的懷念,這是她生命最後寫下來的故事。」

她學舞的時候,認真且有執念,因為苦練所以有得失心,就像她對於寫作一樣。在身體已經是非常不舒服的狀態之下,她還想去咖啡館寫作,那時候家人跟她說「妳不要寫,都快沒命了!」可是她還是默默地把她的筆記本準備好,背上她的袋子,就去咖啡館了。家裡有非常多她的筆記本,都是她手寫的。她在咖啡館寫完之後,回到家就用電腦打字。這是她在生病過程中依然非常堅持的事情。

「說到底,維菁認為不論是寫作或跳舞,都是要全身下去。」《人魚紀》裡面有一段就寫到這樣的概念,跳舞要跳得好,必須要全身下去,身心靈都是在舞蹈、都在追求藝術,才有辦法跳得好,可是只要有一個腳趾斷掉,你就沒辦法跳,藝術就是這麼脆弱的東西,也因為這麼美所以值得追求。

這部長篇小說,是她生前用了所有力氣,將自己對生命之愛全部寫進去,在她過世第2天,作品拿下第19屆台北文學獎最高獎金。經過李維菁的家人、朋友與出版社的努力,《人魚紀》這個刻骨銘心的故事將在5月29日出版。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