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月初「罕見」開展逆回購 釋放9065億降準預期升溫

▲▼央行,人民銀行,中國人民銀行。(圖/視覺中國)

▲中國人民銀行外觀。(圖/視覺中國)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中國人民銀行今(5)日以利率招標方式開展600億元(人民幣,下同,約新台幣2720億元)逆回購操作,期限為7天,中標利率2.55%,同時,今日有2700億元逆回購到期,實現淨回籠2100億元(約新台幣9520億元)。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大陸央行在6月以來,連續第三個交易日開展逆回購。

根據《中新經緯》報導,央行於本月3日和4日,分別開展800億元和600億元的7天逆回購操作,中標利率均為2.55%,三天時間內,累計釋放2000億元(約新台幣9065億元)流動性。

報導稱,備受關注的是,「央行以往在月初很少會開展逆回購操作」,因為月末剛剛經歷了財政投放,月初資金面通常比較鬆。6月初如此不尋常的舉動,市場對於降準的預期再度升溫。

▲▼大陸人民銀行,央行,人民幣,匯率。(圖/CFP)

▲央行逆回購算是存款準備金率下調的縮影,差距在於量之大小。(圖/CFP)

長城證券分析稱,6月份MLF(中期借貸便利)到期量分別是6月6日4630億元和6月19日2000億元,同時6月還有1.5萬元左右的同業存單到期;近期因包商銀行被央行接管,銀行流動性可能面臨一定壓力;5月PMI繼續下滑,經濟基本面承壓,因此,作為逆週期調控,央行定向降準及加大逆回購操作都是可能選項。

平安證券宏觀研究團隊表示,從流動性來看,6月份和7月份基礎貨幣缺口較大;央行可能選擇降準或者通過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和到期續作MLF的方式提供流動性,但公開市場操作提供的都是短期流動性,可能難以滿足中小銀行由於剛性打破帶來的中長期資金需求,這會增加降準的必要性。

中金公司認為,從監管層未來化解風險的角度來看,向銀行體系注入流動性是緩解衝擊的主要途徑,但上週來看,投放流動性的工具主要是逆回購,期限短,而且更集中在大型銀行,並不能解決中小銀行面臨的負債端壓力,因此「更有效的化解方式應該是降準,或者至少針對中小銀行的定向降準。」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