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賀春江〈海〉由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典藏,將於國美館「共時的星叢」跨領域展出。(圖/文化部提供,下同)
記者林育綾/綜合報導
台灣日殖時期曾有個「超現實主義」的文學社團,也就是1933年成立的「風車詩社」,風格十分前衛,思潮和視野與世界同步,宛如台灣文學史上獨特的一枚星光!國立台灣美術館將於6月29日(六)舉辦展覽「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將以風車詩社為核心,加上畫作、雕塑、書籍,串連文字、聲音、檔案、文物、平面及動態影像等,讓民眾一窺文學浪潮。
「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由黃亞歷作品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日曜日式散步者》發想延伸,延續電影中多重元素的跨域創作概念,以二戰前「風車詩社」為核心,精選展品畫作、雕塑、書籍,亦串連文字、聲音、檔案、文物、平面及動態影像等,進一步深化與延展20世紀初至1940年代,現代主義文藝在西方世界與東亞國家所捲起的浪潮。
▲「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將於6月29日於國美館展出。(圖/文化部提供)
文化部長鄭麗君表示,1930年台灣的文藝運動在世界的藝術網絡裡面,台灣的藝術史跟世界藝術史是同步的,需要每一代人重新思考與研究,也值得用更多元的視野去展現。
而文化部近年推動「重建台灣藝術史」,著重以當代多元視野,創新詮釋藝術史與藝術家的思想。「共時的星叢」集結多個館所典藏品,串聯了文字、聲音、影像,也串連了台灣、日本、歐陸的作品,重現台灣藝術史風華。期待透過此次展覽,在世界藝術史的星空裡,找到台灣藝術史的星星,重新建立台灣藝術史的星系。
▲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葉火城《朝》,將於國美館「共時的星叢」展出。
此次展覽由國美館與史博館擔任共同主辦單位,並集結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福岡縣立美術館、東郷青兒紀念日商佳朋美術館、國立台灣文學館、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等國內外單位的館藏原作,與風車詩社成員後人的傳世文件作品等逾800件展品,其中包含約300件手稿、繪畫等原件及國際借展展品。
作品涵蓋各多元藝術媒材的原作、文件文獻、影音檔案、圖像授權的複製展件等,並結合聲音效果、多媒體裝置、平面設計等新媒體科技的型態,以實驗性展覽內容與展示方法探索跨界域的嘗試。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張清言《戲班宣傳行列》,將於「共時的星叢」展出。
「風車詩社」在與展品的相遇和對話中,也將以另一精神形態幻化重生,希望讓更多人重新認識此段珍貴的歷史。史博館廖新田館長強調,本展重新邂逅台灣的超現實主義與現實主義的風景畫,呈現豐富的文本,展覽本身就如同一個作品。
風車詩社成立於1933年,是台灣日殖時期提倡「超現實主義」的文學社團,由楊熾昌、林修二、李張瑞、張良典、岸麗子、戶田房子等台日詩人共同組成,藉由知性精神及當時興起的前衛主義風格和理念進行創作,並出版《風車》雜誌。
風車詩社的短暫崛起,宛如台灣文學史上獨特的一枚星光,它象徵著台灣在戰前與日本和世界前衛浪潮同步的文學視野,並在1970年代末引發了對於戰前台灣現代文學起源的討論。
黃亞歷有感於許多年輕人對台灣日治時期的藝文工作者不熟悉,在2015年推出執導的紀錄長片《日曜日式散步者》以「風車詩社」為主題,一方面在日殖時期的文藝語境上,連結世界性的現代主義思潮與運動;一方面追溯台日詩人們的生命經驗、文藝啟蒙。
「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便是由《日曜日式散步者》為出發點再發展而來,將上述討論由文學與電影的媒介轉至美術館展覽空間,並結合當代藝術與科技,是對於跨域創作的再探索。
展覽將在6月29日起至9月15日,於國美館101、102、201展覽室展出,他們邀請民眾以更具開放性的態度,來認識與理解台灣的文藝發展歷程,透過跨界域的對話,看見更多看待文學與藝術的可能性。展覽期間將也將推出國際論壇、藝術家座談會等推廣活動。展覽及活動詳請可參考國美館官網。
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
展覽時間:6月29日至9月15日
展覽地點:國立台灣美術館101-102展覽室、201展覽室
地址:台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