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指考今天結束。(圖/記者李毓康攝)
記者崔至雲/台北報導
大學指考最後一天考歷史、地理、公民。全教總歷史科解題老師、南湖高中陳正宜指出,今年試題在知識點與焦點上與過去大考相近,命題方式較重視史料解釋與史料證據。松山高中地理老師江裕民分析,今年統計圖、表、地圖及照片命題的比例更勝以往,突顯學生圖表判讀能力的重要性。金陵女中公民老師張孝評則指出,主要係以社會科學分論的方式進行命題,與近年學測所強調的整合法政社經相關概念的意旨有違。
陳正宜表示,這次歷史考卷難易適中,題幹文字較往年精簡,提問有新意,可以看出延續過去素養命題的趨勢。 至於命題範圍各冊平均,古今都有命題,5、6冊比例增加,可見命題者的用心。另外,因應108課綱,強調文本閱讀理解能力的趨勢不變,許多題強調族群遷徙、互動及人群移動等新課綱議題。除基礎歷史知識判讀題外,考生圖表、史料、文本判讀與論證的能力,日益重要。
江裕民分析地理考科,此次考試難易度適中,具鑑別度,同時也著重鄉土地理,生活化題型多,例如內科塞車問題、「彰化市為何沒有百貨公司?」、土地公廟對聯、台灣溫帶水果產區等皆入題,也強調與世界重要時事接軌,包括肯亞花卉外銷歐洲、尼加拉瓜運河通航、卡達外交危機、衣索比亞經濟成長等。
▲各科老師分析指考考題。(圖/全教總提供)
江裕民說明,非選擇題朝素養導向命題,嘗試開放性作答,重視高層次的閱讀理解與表達說明能力,朝向108未來新命題方向靠攏,但他也認為,第15題常見於坊間參考書與測驗卷,建議應避免;第18題若站在不同角度,則會有不同的詮釋結果,例如以在地居民立場來說,解決交通擁塞是屬於社會正義,而在環保立場來說,共乘或使用大眾運輸可以減碳則隱含生態都市的理念,故建議A、C皆給分。最後,第19題甲乙丁選項已明確表示出現象的變化,而丙選項「國際金融流通」僅是現象的陳述,語意應該更為明確。
張孝評提到這次公民考題難易適中,基本題型為主,少見高層次評量題型,僅有第38-40題組以臉書動態留言作為解讀訊息的素材,題型較為創新,圖表判讀題有8-10題,不少試題有考古題的影子,如第1、6、26、33、41題等。部分試題敘述引用社會流行事物,如:網紅、iTaiwan免付費上網、台灣Pay行動支付。對於高中生而言,恐因缺乏使用相關行動支付工具之經驗,以致難以判答。
張孝評也說,這次跨冊整合試題偏少,題幹與題組題文的文字較少,與新課綱所強調的閱讀理解取向較為不符。另外,時事題也偏少,僅有ISIS、霹靂布袋戲與日本動漫結合、家庭照顧責任公共化、空汙防制、宗教基本法與財團法人法、年輕選民對政治參與的影響、自由之家提出2019年的最新報告等。最後他認為,使用反面提問的題型有三題,第14、34、35題,較不符合命題原則。
其他人也看了...
指考公民考「中、美新聞自由度」 考生壓線交卷:有些題目想5分鐘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