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新/民眾為台獨而戰?兩份民調辨真假

2019年07月22日 16:15

▲牛銘實分析認為台灣民眾對於統獨顯然是有「成本概念」的,「如果成本太高,就不要獨立了。」(圖/記者魏立信攝)

●陳一新/現任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講座教授、曾任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教授與所長。為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曾任立委。 在美中兩強之間,主張台灣應與兩邊維持良好關係,以充分發揮槓桿作用,收左右逢源之效,且台海兩岸應在「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上,推動和平發展關係。

台灣民主基金會19日發布2019年台灣民主價值與治理民意調查結果,在民主防衛的部分,有過半數民眾表示,若中國大陸對主張台獨的台灣發動攻擊,他們願意為了保衛台灣而戰。

台灣民主基金會於19日發布2019台灣民主價值與治理民意調查結果,民調共分成三大主題,分別是對民主的態度、對假消息的看法,以及民眾對防衛台灣民主的決心。最新民調結果發現,今年較往年有更多民眾認為民主是最好的制度;有94.2%的民眾認為假消息會危害台灣民主政治的發展,也有8成民眾不認同「假消息打著言論自由的旗幟而不受管制」;在民主防衛的部分,有57.4%的受訪者表示,若因為台灣宣布獨立導致中國武力攻打台灣,自己願意為保衛台灣而戰;則如果是中國為了統一而武力侵台灣,則有68.2%的受訪者表示自己願意為台灣而戰。

台灣民主基金會委託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從2011年開始調查台灣人對民主的態度,迄今已有8年時間。照理說,19日發布2019年的民意調查結果,應有一定的公信力。不過,從2018年4月開始,台灣民主基金會公布的一項民調,卻讓社會大眾質疑該基金會民調的可信度與公信力。該民調說,若宣布台獨導致中國動武,有63.4%的「39歲以下」受訪者願意一戰;在被問到中國以武力迫使台灣統一是否願意一戰時,更有70.3%的「39歲以下」受訪者回答「是」。

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2019年1月2日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在「習五點」提出「一國兩制的台灣方案」,並重申「武統」可能性,讓蔡英文總統撿到第一把槍,民意支持度往上攀升。儘管如此,根據美國杜克大學2019年4月的民調顯示,一旦兩岸開戰,僅約23%的台灣民眾願意抵抗,與2018年4月台灣民主基金會公布的民調結果大相逕庭。

杜克大學的民調由長期關注兩岸情勢的該校政治系教授牛銘實,協同杜克大學「亞洲安全研究中心」在2019年1月完成,4月8日在台北論壇舉行的「美中台的戰略新局」研討會上公布民調數據。牛銘實畢業於台大政治系,他2002年任教杜克大學後,就長期對兩岸情勢進行民意調查。

根據杜克大學的民調,如果宣布台獨不會讓中國攻台,那麼支持台獨的受訪者比率高達62%;但如果宣布台獨會引起中國攻打台灣,那麼支持的比率驟降到只剩3成。牛銘實分析,台灣民眾對於統獨顯然是有「成本概念」的,「如果成本太高,就不要獨立了。」他補充說,檢視杜克大學12年來對兩岸情勢歷次民調,台灣民眾認為兩岸未來趨向統一的比率始終比獨立多,而且近幾年還有升高趨勢。

研判民意調查的可信度,可從以下三項指標來觀察:(一)一個民意調查機構的民調是否具長期的公信力;(二)一個民意調查機構是否具有濃厚的官方色彩;(三)一個民意調查機構的民調結果是否違反大多數人民的觀感。

首先,台灣民主基金會的確具有長期的公信力,但為何在2018年2019年做出的民調結果,無法讓社會大眾接受?一個曾具長期公信力的台灣民主基金會所做出的民調結果,竟然被一個更具長期公信力的美國杜克大學教授質疑,問題何在?對此,牛銘實的答覆是,「不曉得他們是怎麼問的。」

當一個曾具長期公信力的民意調查機構成為「御用民調機構」,不僅造成一個「民調機構之死」,也是「知識份子的悲哀」。

其次,當一個民意調查機構愈是具有濃厚的官方色彩,則民調機構所做出的民調結果愈是不具可信度。台灣民主基金會在這兩年所做出的民調結果愈來愈離譜,應該與該基金會愈來愈和蔡英文政府靠攏有關。當台灣民主基金會一心一意只想為官方服務,則該基金會所做出的民調結果,難道還會守住公正的底線?

牛銘實批評,陸委會先前做的問卷明顯不專業,而且問題具引導性,「有很大的問題。」

最後,當一個民意調查機構所做出的民調結果違反大多數人民的觀感,或是與庶民的常識判斷相差太遠,自難為社會大眾所接受。

有一次與時為「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處長的楊甦棣餐敘,席間他提到一項探討僅有20%左右的大學生願為台獨打戰的民調,他指出如果民調問的是「是否願為台獨戰死」,則人數一定更少。楊甦棣是與時為國安會秘書長邱義仁芝加哥大學政治系同學的親綠學者,但他的直覺顯然更接近地氣。

熱門文章》

►究竟蔡總統過境美國得到什麼?

►朱立倫為何窮追猛打郭台銘?

►看更多【陳一新】專欄

►按讚加入粉絲團,讓你成為話題王!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