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歌曲話當年/建立在《想像》之上的「藍儂牆」

記者朱錦華/特稿

因為香港爆發「反送中」運動,讓「連儂牆」(Lennon Wall)這個詞最近一再躍上媒體版面。連儂是姓,他的名字叫約翰,這是香港人的譯名,台灣人叫他約翰藍儂(John Lennon)。至於那道牆,台媒自然叫「藍儂牆」,它源自當年還沒有春天的捷克布拉格。

話說一代天團「披頭四」解散後,藍儂與妻子小野洋子宣揚「愛與和平」,反戰、反暴力、反體制的色彩越來越濃厚。藍儂也從一名搖滾偶像變身為「異」見領袖,深受年輕人的愛戴,包括當年被困在共產主義體制內的年輕人。

1980年12月藍儂在紐約遇刺身亡後,有一天,在法國駐布拉格大使館對面很普通的一面牆,被某位不知名的藝術家繪上藍儂的肖像、以及他作品中的部分歌詞。之後越來越多人在這裡塗鴉、宣洩對政府的不滿,讓「藍儂牆」成為布拉格憤怒青年的「聖地」,最終更在1988年引爆一場因為不滿胡薩克(Gustáv Husák)共產政權、學生與警察之間的大規模衝突。

如此名氣響亮的一道牆,很自然的會被其地方複製,當中包括香港。港版「藍儂牆」於2014年雨傘革命期間,首度出現在金鐘區夏慤道香港政府總部,並且被視為當時金鐘「佔領區」的主要地標。 2019年6月「反送中」運動興起,貼滿書寫著抗議話語便利貼的「藍儂牆」,在香港政府總部再度出現。

之後,你「儂」我也「儂」,香港各地居民自發性的在自己所在地區建立起「藍儂牆」。至此,「藍儂牆」不再局限於金鐘一帶,而是像雨傘一樣,遍地開花。

這牆既然以藍儂名字命名,當然跟他的思想有關。而最能反映他思想的作品之一,無疑是1971年發行、集無神論、虛無主義、共產主義、無政府主義於大成的《想像》(Imagine)。

歌詞的第一段就說:Imagine there's no heaven/It's easy if you try/No hell below us/Above us, only sky.(想想,根本沒有天堂/這其實不難,只要你肯試試/腳底下沒有地獄/抬頭抑望,只有藍天)。

對許多有宗教信印的西方人來說,這是一首「驚世駭俗」的歌。因為若真的沒有天堂、沒有神、沒有救贖,是會讓信徒崩潰的。身為眾人膜拜的搖滾偶像,藍儂此曲一出,震撼力可想而知。難怪藍儂自己說,這幾乎等同他個人版的「共產主義宣言」。儘管,他認為真正的共產主義在現實世界中根本不可能實現。

由於歌詞中充滿反戰、反國家主義、世界大同等思想內容,這首作品一再被許多反政府運動列為「戰歌」之一。例如2014年「雨傘革命」期間,有標語就引了這首歌的歌詞:

You may say I am a dreamer/But I’m not the only one/I hope some day you'll join us/And the world will be as one.(你或許說我只是在做夢/但做夢的人不只有我/希望有一天你會加入我們/讓世界融合為一)。

關於這首影響深遠的歌曲,權威的《滾石雜誌》(Rolling Stones)形容它是「藍儂送給這個世界最棒的音樂禮物」。該雜誌在2014年評選「史上最偉大的500首歌曲」(The RS 500 Greatest Songs of All Time)時,《想像》名列第三。

榜上的第一、二名分別是巴布狄倫(Bob Dylan)的《滾石不生苔》(Like a Rolling Stone)、以及「滾石合唱團」(The Rolling Stones)的《慾望不滿足》(I Can't Get No Satisfaction)。不過這兩首歌為大眾熟知的程度遠不及《想像》, 而且有為該雜誌自己「打廣告」之嫌。

《想像》這首歌究竟是怎樣想像出來的呢?1980年藍儂接受《花花公子》雜誌訪問時說,是小野洋子給了他一本基督教的祈禱書,啟發他的靈感寫下這首歌。

但後來他俢正了說法,指小野洋子在創作概念與歌詞上貢獻極大。尤其是她1964年出版的詩集《葡萄柚》(Grapefruit),更是歌詞的靈感來源,因此應該把她列為共同創作人。他這個遺願終於在2017年時獲得實現。

小野洋子的確是藍儂後半生不可或缺的事業/靈魂伴侶。《想像》的MV開始後,你可以看見兩人相伴著、在霧中一起走向他們位於倫敦的家……。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