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崇明島稻蝦鱉共生。(圖/記者陳政錄攝,下同)
記者陳政錄/上海報導
隨消費者口味越來越刁,除有機、綠色農業之外,原生態的養殖方式受到追捧,以奉行「生態島」建設的上海崇明為例,就吸引被評為國家科技菁英的沈竑,推展「稻-蝦-鱉」共生模式,如今不只農田產值翻倍,更成為促成農民致富、青年回流的管道。
沈竑從水產養殖專業出身,後進入國家海洋局,一度被評為「國家海洋局十大科技菁英」,但他在1995年來到崇明後被當地豐富生態吸引,研究並引入注重生態平衡的共生養殖方式。
▲上海崇明區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副會長沈竑。
沈竑表示,快速批量養殖的中華鱉(甲魚)營養少功效低,沒什麼市場價值,而採用「稻-蝦-鱉」共生模式後,他的甲魚一斤能賣到268元(人民幣,下同,約合新台幣1206元),是大量養殖甲魚的數倍。
談到整個生態系的共生模式如何建立,他說,原先農場主要種植水稻,後來採用8成種稻、2成是溝渠的方式,在水稻田中投入小龍蝦、甲魚,並附帶螃蟹、黃鱔、牛蛙、魚類等生物,形成共生體系,蝦苗螃蟹等協助吃水中的浮游生物、害蟲,並與生態系中其他物種形成食物鏈,達到天然無公害的農業。
他坦言,一開始的目的是讓農戶稻田中的米利潤更高,並透過養殖甲魚增加產值,後來隨著民眾食用小龍蝦需求增加,也開始販售小龍蝦以及黃鱔等,比起過去單種水稻時,每畝產出僅約3000元,如今每畝綜合產出可達2萬元左右,稻米、小龍蝦、甲魚等售價均高於一般市場行情。
目前,沈竑與其水產養殖公司,種植面積約達1600畝,帶動超過百位當地農民出租土地,或一起參與養殖,更吸引不少青年返鄉種田。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