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超音速」東風-17導彈 最快2020年服役對抗美國中導

火箭軍「常規導彈第一旅」發射東風-16。(圖/翻攝自央廣軍事)

▲ 東風-17被認為是從東風-16B改良而來,圖為火箭軍「常規導彈第一旅」發射東風-16。(圖/翻攝自央廣軍事)

實習記者許祐誠/綜合報導

美國於2日退出《中程飛彈條約》(INF)之後,據傳正積極投入研發中程導彈。不過近期有分析指出,解放軍的東風-17高超音速導彈有可能在2020年投入使用,有艦於此,美國希望加快研發進度應對中國,希望在2025年讓第一套中導投入使用。

根據《新浪軍事網》報導,美國退出與俄羅斯簽訂的協議後,軍火商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馬上在7日接到一筆用於「中導」的固體火箭發動機的合約,雖然名為「中程常規快速攻擊系統」(IRCP),實際上就是生產中程導彈。而且IRCP早於2017年進行過飛行測試,用來驗證高超音速助推滑翔技術和遠程大氣層飛行測試,並把蒐集來的資料用於發展美軍新一代超音速導彈。

此外,報導指出,相較於以往喜愛使用新技術,導致許多項目進度延緩,美國本次很快地把合約授予軍火商也證實外界推測,將採用現有的成熟技術,用來保證研製進度,希望導彈能夠早日交付軍隊。

據悉,新中程導彈將採用地基中段防禦系統的地基攔截彈(GBI)為主體,分為2級結構,起飛重量約為14.7噸,大約與東風-21導彈相近。此外,GBI戰鬥部為一個動能碰撞殺傷器(EKV),由於EKV重量輕的特性,讓GBI射程可以達到4500公里,只是高超聲速戰鬥部重量遠大於EKV,會影響導彈射程,因此根據美國先前的訊息得知,新一代導彈射程約為2200公里。

至於高超聲戰鬥部方面,美國可能採用先進高超音速導彈(AHW)項目的雙錐形戰鬥部,雖然升阻比可能比乘波體(waverider)還低,但優點是技術成熟,價格更低,不僅壓低導彈研製難度,也能以最快速度投入作戰使用。

此外,由於高超音速戰鬥部具備強滑翔能力,以及施放高度高的特性,估計飛行距離達數百公里,設計基準可能是從關島發射,打擊中國東南重要設施,或是從第一島鏈打擊內陸目標。

據悉, 東風-17導彈被認為是從東風-16B導彈開發而來,當時在2017年兩度測試時,得出每小時超過7600公里(6馬赫以上)的飛行速度,僅花費11分鐘即完成1400公里且成功命中目標,誤差僅幾公尺。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月初甚至有分析指出,東風-17導彈可以在「一小時內打遍世界」,只要8枚導彈分為3和5列隊,其中3枚打擊航母,另外5枚用來反艦,即可擊沉一個航母戰鬥群。

▼ 解放軍慶祝建軍90周年大閱兵,圖為火箭軍東風-16改型彈道導彈。(圖/翻攝自央視)

解放軍慶祝建軍90周年大閱兵,多達40%裝備為首次公開亮相。圖為火箭軍東風-16改型彈道導彈。(圖/翻攝自央視)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