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國公民不服從的「反抗滅絕」 開啟「氣候緊急」時代

▲英國倫敦反抗滅絕行動。(圖/記者蔡百蕙攝)

文/蔡百蕙

「首相官邸旁灑200公升假血、快閃佔領自然歷史博物館、藍鯨標本旁假死、癱瘓市中心交通…」這些都是今年4月英國「反抗滅絕(Extinction Rebellion)」運動的示威手段,為抗議人類正在大規模地自我毀滅,「反抗」應運而生,以非暴力的公民不服從運動,逼使政府「出來面對」。

這波在倫敦為期10天的「反抗滅絕」行動,參與者不惜以坐牢為代價,最後有超過1100人遭到逮捕,也掀起了全球非暴力抗爭潮,竟吸引45國、超過650個公民團體的認同跟進,遍地開花。

「反抗滅絕」的首要訴求就是「說出事實(Tell the truth)」,要求政府以宣佈「氣候緊急(climate emergency)」,向大眾說出關於生態危機的規模與真相。

▲抗議氣候惡化的倫敦反抗滅絕行動。(圖/反抗滅絕提供)

▲氣候團體「反抗滅絕」無預警快閃佔領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大廳,要求即刻重視氣候變遷與物種滅絕危機。(圖/反抗滅絕提供)

生態危機的真相是什麼?

每年吸引千萬遊客的浪漫之都巴黎,6月受到熱浪侵襲,導致數千所學校關閉,法國人紛紛跑到艾菲爾鐵塔旁泡水消暑,期間最高溫來到45.9度,打破法國史上的高溫紀錄。

歐盟「哥白尼衛星地球觀測計畫(Copernicus programme)」證實,今年的6月是自從1880年以來最熱的6月,歐洲的均溫比一個世紀前高了3度,全球均溫則升高了1度。

法國多個地區都因為高溫而哀鴻遍野。根據路透社的報導,南法地區甚至有接近40%的葡萄藤被毀,在天氣最熱的6月28日,許多酒莊發現葡萄藤被嚴重炙烤,有的甚至失去一半的收成。熱浪過後,葡萄藤看起來像是被閃電擊中,葉子呈現出燒焦枯萎的狀態。

法國不是歐洲唯一的高溫受害者,法國氣象局表示,實際上,法國是歐洲第7個氣溫超過45度的國家,另外還有保加利亞、葡萄牙、義大利、西班牙、希臘和北馬其頓。

這個飆破史上高溫紀錄的熱浪,在西班牙中部引發了一場野火,燒光了1600公頃的地,還延燒到馬德里省,一個村落因此被迫撤離。以不限速知名的德國高速公路,也罕見地祭出速限,薩克森.安哈特邦(Saxony-Anhalt)因為多處傳出柏油路面融化的回報,限速100公里。

「世界氣候歸因組織(World Weather Attribution)」科學家指出,2019年在北半球各地前所未見的熱氣和野火,如果沒有人類行為誘發的氣候變遷根本不會發生,而且人為因素增加的溫室氣體排放,讓這波致災性熱浪發生的可能性提高了至少5倍,甚至最高可能到100倍。「以後因為氣候變遷,熱浪的發生可能性會更高、而且更頻繁。」

而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也證實,歐洲過去500年最熱的5個夏季都發生在本世紀,2019年正朝世界最熱的一年之一邁進,使得2015-2019年成為史上最熱的5年時期。

今年歐洲熱浪的死亡人數仍有待統計,但上一次2003年嚴重的歐洲熱浪,總計有超過7萬人因高溫提早死亡。

全球性的升溫也導致其他極端天氣的發生。英國氣候科學網站「碳簡報(Carbon Brief)」分析超過230份的研究,發現更熱的氣候影響了65%的旱災,以及57%水患的發生。參加該分析的牛津大學歐圖博士(Dr. Friederike Otto)表示,這是一個強烈的警示,氣候變遷此時此刻在這裡正在發生,並不是下一個世代的問題而已。

多處南亞地區將不宜人居

原本夏天就相當炎熱的印度,今年的高溫持續攀升。首都德里的最高溫達48度,西部的Rajasthan則衝破50度。接下來幾年預估情況將更糟,印度的許多地區很可能變得太熱而不適合人居。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的專家們指出,即便全世界成功減少碳排,抑制目前預測的全球升溫幅度,多處印度地區仍會變得太熱而考驗人類的生存力。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說法,人口13多億的印度將是受氣候變遷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

▲南亞多數地區將不宜人居。上圖為新德里。(圖/記者蔡百蕙攝)

自2015年起,MIT團隊分別研究中國、南亞和波斯灣地區,研究員們提出警告,如果氣候變遷不受到制衡,在上述地區的不同地點,總計會有超過5億人口將在2070年起經歷高溼度的熱浪,屆時即便健康的人在陰影下也會在6小時內死亡。

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嚴峻生存考驗,印度已於2015年簽署了巴黎氣候協議,承諾將在本世紀末之前減少碳排,在2030年前,將比2005的基準年減少碳排33%。

然而,僅管目前在太陽能的投資龐大,預計直到2030年之前,燃煤火力電廠仍負責供應印度一半的電力。如何減少碳排的考驗無比巨大。

一個沒有冰的世界

融冰是另一個氣候變遷的可怕後果。專研大氣化學的哈佛大學安德森教授去年就指出:「碳排放水平達到1200萬年來的新高,這個污染正快速把氣候推回超過3300萬年前,當時南北兩極都沒有冰。」

「在2022年之後,指望極地有任何永久冰層存在是不可能的,75-80%的永久冰層早在過去35年已經融化了。」他很遺憾地指出,人們到現在還不了解這個現象的不可逆性,即便現在開始努力減少大氣中的碳排量,融冰與海平面升高的狀況也回不去了。

太平洋島國、台灣的友邦吉里巴斯更因此面臨迫切的生存之戰。依照現在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在本世紀末之前,這個國土平均僅高於海平面2公尺的島國,將被海水淹沒,11萬7千多人民將成為首批的氣候難民。

人類之外,動物是對氣候變遷抵抗力更脆弱的受害者。台灣知名的狐獴攝影師溫芳玲曾自2015年起,連續2年跑到近北極圈、北緯68度的加拿大邱吉爾鎮,深入「瓦布斯克國家公園(Wapusk National Park)」看北極熊,明顯觀察到氣候暖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同一個時間去,前一年是零下30度,隔一年只有零下3-7度。」

而且由於結冰不厚,所有的公熊都無法離開海灣區遠行去獵食海豹,經常看到北極熊餓到在吃海草,甚至整個薄冰區形成一個公熊的社區,「每一隻都飢腸轆轆,所以很多小熊會被吃掉,有時候小熊一來,最多會有3隻公熊圍上去。」她說,多次目睹公熊獵食小熊後,滿口鮮血,「但是我不紀錄血腥的畫面。」

北極熊原本就是少數會吃同類的動物之一,但一般來說是以海豹為主食,加拿大環境部生物學家斯特林(Ian Sitrling)在「國家地理頻道」的訪問中指出,隨著海冰融減,北極熊慣於獵捕海的冰層也難以保全,獵不到海豹,北極熊吃熊的情況會變得更極端。

兩極的永久冰層之外,離我們更近的喜馬拉雅山冰河,也正在快速地消失中。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拉蒙特-多爾蒂地球觀測所(Lamont-Doherty Earth observatory)」的科學家們,以解密的美國間諜衛星影像分析,追蹤喜馬拉雅山區650個冰河的變化,平均來說,從1975到2000年,每年表面退縮22公分,但已經加速,從2000到2016年,一年退縮達43公分。

▲在全球暖化影響下,喜馬拉雅山區的融冰正在加速。(圖/記者蔡百蕙攝)

換算下來,每年流掉80億噸的冰川水,而且無法被降雪取代。

他們進一步解釋成因指出,人為的氣候變遷為主要的融冰因素。在地的其他因素例如空污當然也存在,嚴重空污讓大氣吸收更多來自太陽的熱度,但只有人為引起的全球升溫可以解釋如此大量的融冰。

「超過4分之1的冰河已經在40年之內融化,即使立刻採取激烈的手段減碳,3分之1也註定將在本世紀末前融化;但沒有任何行動的話,消失的冰川將多達3分之2。」

那些在下游依賴冰河水的人們,分佈在印度、巴基斯坦、中國及尼泊爾等國,都將強烈感受到融冰嚴重的後果。在短期內,融水的大量增加可能導致洪水氾濫,從長遠來看,不穩定的供水會影響下游人口達10億。

「氣候變遷」一詞延用已久。工業界最早試圖了解大氣中上升的二氧化碳濃度後果時,可追溯回1968年,美國石油協會委託「史丹福研究院(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SRI)研究,在SRI提交的報告中,指出大氣中

增加的二氧化碳濃度可能導致「氣候變遷」,例如氣溫增加、融冰與海平面上升等。

考量當今的情境,近年來,許多人開始呼籲使用新的語言來形容越來越嚴峻的全球暖化效應,科學家們紛紛呼籲,「氣候變遷」一詞已不再足以說明現況,甚至建議各媒體在報導上,應改稱「氣候緊急(Climate Emergency)」或「氣候危機(Climate Crisis)」,更能反映氣候議題的急迫性。

▲抗議氣候惡化的倫敦反抗滅絕行動。(圖/反抗滅絕提供)

▲「氣候變遷」被視為過時,不再足以形容當今嚴峻的生態環境,許多氣候團體與科學家呼籲宣佈「氣候緊急」。(圖/「反抗滅絕提供」)

英法加愛四國宣佈「氣候緊急」

面對越形嚴峻的全球氣候議題,許多國家紛紛宣佈全國進入「氣候緊急(Climate Emergency)」狀態。回應4月的「反抗滅絕」運動,英國國會率先在今年5月1日通過「氣候緊急」動議,法國、加拿大和愛爾蘭隨後跟進宣佈。

「氣候緊急」的宣示被視為啟動後續一連串激進減少碳排手段的第一步。在宣佈「氣候緊急」之後,英國政府也被請求調整2050年的減少碳排目標,從比起基準年1990年減量80%,進一步提升到減少100%,同時內閣

官員們應在接下來半年內提出計畫,重建英國的自然環境,達成零廢棄經濟。

2019是氣候議題重登全球舞台的一年,台灣也無法置身事外。

更何況,台灣面對的氣候威脅不遑多讓。首先,根據國科會2015年報告,台灣年均溫在1911年到2009年間上午了1.4度C,比全球平均增溫的0.74度C高出許多。從1980年到2009年的氣溫上升更迅速,每10年上升0.29度C,幾乎是百年趨勢值的兩倍。

2019年初,台灣更創下72年來最熱的冬天紀錄,全台13個平地測站均溫達20.46度,專家警告,台北盆地已經是高溫熱浪最嚴重的地方,一年超過35度的天數達到77天,到2050年,將會超過100天,屆時預估將沒有冬天,豪雨和颱風的威力也會加劇。

民間呼籲台灣跟進零煤

台灣可以做什麼?根據台灣的自主減碳承諾,目前的目標係以2005年為基準年,2025年要達到減量10%,2030年則是減量20%,最終到了2050年要減量50%。

這個政府宣佈的目標,公民團體很不滿意。甚至在環保團體德國看守協會(Germanwatch)去年底公佈的「2019氣候變遷表現指數(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 2019)」中,台灣竟然倒數第5名,被評為「非常糟糕」等級,在總共60個名次裡排名第56,甚至比起前一年還退步2名,主因為高度仰賴煤碳與天然氣等石化能源,人均碳排相對較高。

人民往往走在政府的前面。年3月15日,由瑞典少女葛雷塔.桑柏格(Greta Thunberg)發起的「周五護未來」(Fridays for Future),擴大為全球氣候罷課(Global Climate Strike),帶動120多國、達180萬人參與,這場由年輕世代領導的全球氣候行動,台灣並沒有缺席。

315當天,全台各地都有年輕人發起倡議活動,有台中的小六學生楊子慶,特地北上到總統府前靜坐,基隆二信、桃園高中、彰化女中、台灣大學和暨南大學等的學生們,也紛紛在校園內發起超過10場的行動,期待喚起民眾與政府對氣候變遷與環境的重視。

在315年輕人反氣候變遷的熱血之後,「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串連多個環團,甚至「兒少聯盟」和「勵馨基金會」也加入,串連 在5月24日接棒發起「氣候緊急」遊行。

為呼應「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 2030年地球升溫將突破攝氏1.5度的警示,屆時北極夏月無冰、70%-90%珊瑚礁將消失等等,524「氣候緊急」遊行以「守住1.5度升溫大限」作為主要口號,提出宣佈「氣候緊急」和2050年淨零碳排等訴求。

▲今年3月響應全球升溫1.5度大限的台灣行動。(圖/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提供)

多年來致力於倡議空污議題的「台健空盟」理事長葉光芃,也是彰化基督教醫院婦產科醫師,從空污倡議跨足到氣候變遷,他表示,「空污和氣候變遷是銅板的兩面,改善空污可以改善氣候變遷、改善氣候變遷可以改善空污。」

今年6月5日的世界環境日,聯合國以「空氣污染」為主題,也在聲明中指出希望藉此引發相關討論,「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減少空氣污染,並且阻止其對全球暖化以及人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葉光芃並引述「英國抗氣候變遷健康聯盟」(The UK Health Alliance on Climate Change,UKHACC)研究,建議台灣應跟進以「零煤」搶救環境。

這個以英國各個主要醫學團體為成員的UKHACC,曾於2016年在「呼吸一口新鮮空氣」的報告中提出六大解決空污與氣候變遷的策略。

該報告指出「淘汰燃煤電廠」是同時對抗空污與氣候變遷的最有效策略,並特別建議應迅速在2025年前完全淘汰,預估可降低1600起過早死亡,以及分別減少17%、22%和44%的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及二氧化硫排放。

零煤可行嗎?全球第五大經濟體的美國加州率全球之先,去年就宣佈2045年要達到零碳排的目標,屆時將全面提供零碳電力!加州州長布朗(Jerry Brown)甚至發佈行政命令,要求加州在同一年實現碳中和,意即排出多少二氧化碳,就必須從大氣中清除多少二氧化碳。

布朗表示,「改變不易,亦無法立竿見影,但必須要做。」

葉光芃呼籲,電力「零碳排」可以同時解決空污與氣候變遷的問題,加州都要做,為什麼台灣不做?

此外,如果綜合考量台灣的人口變化,他從醫師的角度更提出,在少子化和高齡化的趨勢下,65歲以上老人以及心肺血管疾病、代謝疾病等敏感族群,預計將達千萬以上人口,這些空污和氣候變遷的敏感族群快速成長,將對年輕世代造成沉重的健保財政負擔。「空污和氣候危機是偷走青年未來的最大世代不正義!」

●本文由「靈鷲山平安禪網」授權刊登。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