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古準備中,將釜放在風爐上,靜心仔細確認有沒有置中。(圖/商業周刊/La Vie提供)
整理/黃怡蒨 文字、圖片/La Vie提供
很多人會說日本茶道儀式太多,只是喝杯茶,為什麼要這麼麻煩呢?」
台灣唯一同時擁有4種日本傳統文化執照,日本裏千家茶道準教授鄭姵萱(茶名宗萱):「但是在我看來,我們卻需要儀式感,因為這些儀式能使我們感覺幸福。」
日本茶道的儀式,會讓人屏住呼吸,眼神總落在亭主(茶事、茶會主辦人)身上,不敢亂動出聲,讓人忘卻所有俗事,專注著一種文化,專注著一種藝術,專注著一種美。原來喝茶也可以如此聖潔隆重,這種儀式感讓人嘆為觀止。
鄭姵萱認為修習茶道對生活的好處在於讓人在適當的場合,能做出適當的舉止、穿著,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茶道是一個完整的生活體系。她常跟學生說,不是來教室上課時才是「做」茶道,茶道很生活化,在生活中處處可以體現茶道精神。
一座建立、真誠款待
日本茶道的精神隱藏在許多細節之中,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座建立」及真誠款待的展現上。
一座建立的 「一座」,是指本席茶事所有參與者,「一座建立」,是說參與者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人們要相互尊重,創造、共享一個和諧的茶室氣氛,也是茶道4諦──和、敬、清、寂中「敬」的體現。
研習日本茶道多年的鄭姵萱,這些年來,透過稽古(傳統技藝的練習)與知識增加,發覺茶道培養的是全方位的觀察力與體貼心,亦即對客人的真誠款待之意。但她也認為客人若沒有受過茶道訓練,不明就裡,眼前只見到行禮如儀,或者當日心中另有雜事俗務,對主人的苦心視而不見,此皆無法達成前述的「建立一座」,主客互相完成美好茶事的精神。
把同樣的用語換個順序,也可以有不同的意涵,她解釋,例如「建立一座」,表示盡量做自己能力所及的事來招待客人,讓邀請者和被邀請者因互動往來,同時讓身心靈提升至舒服的狀態最是完美,雖然說起來簡單,實際力行卻是意外深奧。
用心體察、磨練5感
茶道在感官的運用是全方位的,眼、耳、鼻、口舌與肌膚,亦即我們知覺外界的「5感」。在茶道充滿「反覆」及「細節」的訓練中,可以不斷增進5感的敏銳,也能從感知的細微聲響中察覺茶事進行的節奏或亭主的心境。
鄭姵萱一針見血的指出,茶道老師通常只指點如何做,卻不解釋為何這麼做。因為「為何」需要各自下功夫,每個人有不同背景、千萬種想法,能在茶道中找到的「為什麼」也不盡相同,但其中的「為什麼」,極大部分是追求流暢、正確、順利而需要的「精準」。
因為沒有計時的工具,因此要仔細觀察蒸騰的水氣,間接推斷灶上的米飯煮熟的程度;沒有大火、中火、小火的控制開關,因而從炭的長短與分量來配合茶事進行的節奏;或將以往的經驗來推斷時間……,茶道雖有嚴謹的做法,卻沒有標準答案,用心觀察體會,就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詮釋。
這些在茶道中無論是有意識或無意識的五感刺激與訓練,長久下來也會內化為生活態度,幫助我們更清明、更敏銳的察覺事物的本質。鄭姵萱以《小王子》書中,一句狐狸對王子説的話:「重要的東西,並非眼睛所見,只有用心靈才能看得清事物本質。」來詮譯茶道之於5感的訓練。
茶道美學「真行草」
茶道也展現了日本人的審美意識。鄭姵萱在《茶道歲時記》一書中提到,真行草原指書法字體類型,據說是由奠定書法基礎的王羲之對於古代篆書、隸書,建立了真(楷書)、行、草3種形態,後來廣泛運用。
在書法普及的同時,將格式最高的「真」、變形後相對最簡約的「草」與位於中間的「行」,做為3階段的樣式表達用語,書法以外,花道、庭園、繪畫等領域也會看到。
茶道講究「格」。格,是層次、規矩,也是準則,兼含一切穿著打扮、行為舉止,也適用於所有茶道具,為日本人的行事準則,無所不在。在什麼樣的時機,應如何適當展現對客人的體貼關懷?在如何的場景,要怎麼恰如其分表達對亭主的敬意?這是一門變化萬千的學問,也是投入一生也無法窮盡的追尋,但其中有跡可循,亦即「格」,正是借用中國書法概念的「真」、「行」、「草」,來區分禮法的嚴謹程度。區分高低差異,不但產生變化旨趣,更能幫助身處其中的成員進入情景,明白自己應有的舉止。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1658期。
【延伸閱讀】
反送中傷香港經濟?一個港大生的告白:當年輕人享受不到果實,那干我什麼事?
不親民又稱不上高級...無印良品做錯什麼?降價11次也喚不回消費者
50歲父親被資遣,不願讓兒女分擔家用...洪雪珍:中年失業,家人要有這3點觀念
服務業不是累,而是沒尊嚴!漢堡王店經理:這個社會,沒人會因為羞辱服務生而感到內疚
我的「痣」會是惡性腫瘤嗎?醫師告訴你:符合這5特徵,一定要盡快就醫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