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進入職場,整理自己的財務狀況時,必須先釐清自身的保障需求。(圖/pixabay)
記者楊絡懸/台北報導
剛從學校畢業的社會新鮮人,工作了1至2年,經濟狀況還不太穩定,除了面對新鮮人的低起薪因應房租水電與生活費,也可能要面臨就學貸款的還款壓力,到底該如何整理自己的財務狀況、購買何等程度的保障,是許多年輕人的共同疑問。若要購買保險,就要決定投保順序,例如分析風險後「先保損失大,再保損失小」,但需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為了繳保費而犧牲掉自己的生活品質。
進入職場的年輕人正準備累積自己的經濟實力,在所有的理財工具中,應該優先衡量自己的保險狀況,將風險成本控制在一定程度之下。根據政治大學風保中心與中信金旗下的台灣人壽合作研究「台灣高齡社會退休生態觀察指標」,資料指出,70%受訪者購買儲蓄型或投資型保單做退休規畫,年輕世代也首選定存和儲蓄險。
許多年輕人買保險最常犯的錯誤就是先購買保費貴、保額低的儲蓄險,導致風險意外發生時,資金全被「卡住」;另一個錯誤是,多數人不清楚自己需要什麼保障,聽到推銷用詞就急著購買保單,年繳高昂保險費用,卻沒有比較好的保障。
保險產品多樣,有醫療險、意外險、癌症險、失能險、重大疾病險、壽險等,到底要先選哪張保單?年輕民眾要先了解,保障和投資是兩回事,必須分開來看,另外根據預算,優先選「低保費,高保障」的保險產品,用一年少少的幾千元費用,建構出百萬元的保障價值;最後也要了解,不是買越多產品就越有保障,應該量力而為,年度保費預算盡量不超過年收入十分之一。
▲保險是補助性、轉嫁風險的工具,在財務規劃上,應選「保費少,保障高」的保險產品。(圖/pixabay)
民眾可以先衡量預算和「風險特性」規劃保單,不過,投保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而是根據自身需求作調整。勞保和公司的基本團體保險可以稍微應付職業傷病與失能,已經有了基本的保障,可再根據工作性質增添自己所需的保單,例如,上下班通勤時常騎機車,就要了解意外險、意外醫療險或實支實付醫療險的重要性;暴露於致癌的工作環境或家族有癌症病史,就可能要把癌症險或重大疾病險列為投保優先等。
一般投保建議順序為,意外險、實支實付醫療險、重大疾病或癌症險、定期壽險或殘扶險。意外險保障範圍為意外身故、意外殘廢、意外醫療、大眾運輸意外事故等;實支實付醫療險為保障住院醫療費用、每日病房費用、手術費用、出院在家療養等;重大疾病或癌症險包括心肌梗塞、腦中風、癱瘓等;定期壽險有身故和完全殘廢等。不過所有的保障範圍都必須視保險產品內容而定。
對於保險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及認識後,再依據風險需求調整保障額度和保單內容。年齡狀況、財務收入和生活環境不同,風險評估也會有所不同。需要注意的是,保險是補助性、轉嫁風險的工具:當風險事故發生時,最先思考「自己是否有能力解決問題」,再看手上是否有保險工具輔助。也就是說,健康的財務分配是「利用小錢獲得大保障,進而累積資產」。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