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慈濟基金會 林佳予
位於敘利亞與約旦交界的邊境,敘利亞難民遙望著不到7公里遠、卻無法回去的家園,咫尺天涯;沙漠上的帳篷區,1百多人沒想到這一逃就是7、8年。沒有童年的孩子,抱著弟弟妹妹來看診,原來,必須提早獨立的他們10歲已算成年。
一趟約旦行,讓張籍尹深刻體會:「我們是如此幸福」。
慈濟日前在約旦舉辦大型義診,義診現場一早就擠滿前來看診的人們,他們或是難民、或是遊牧民族,或是非洲奴隸後裔,這些顛沛流離者在異國的生活困難、就醫機會少,能有非營利組織前來義診,莫不把握機會,但也憂心人多會讓自己無法獲得就醫,心情難免焦躁。
義診等候現場,一群年輕慈濟志工帶動阿拉伯文版的〈愛與關懷〉、〈普天三無〉、〈一家人〉,陪著小孩摺紙、拼圖,為原本吵雜的現場注入穩定的力量。其中一位年輕人張籍尹,在大學時就是慈青,經常陪伴小孩,甚至參加慈濟921震災安心計畫,前往南投921希望工程學校陪伴小學生,給予歡笑、同時也注入生命教育。
此次參加約旦慈濟義診團之行,張籍尹在與孩子們互動中,看到他們不知道拼圖怎麼拼、不知道積木怎麼玩。在台灣3歲幼兒就會玩的簡單玩具,眼前8、9歲的孩子們卻像沒看過一樣,完全沒有概念。
▼張籍尹日前參加慈濟約旦義診團,感受到:「我們是如此幸福」。
▼義診等候現場,一群年輕慈濟志工陪著小孩摺紙、拼圖,為原本吵雜的現場注入穩定的力量。
某一天在死海南部為非洲奴隸後裔義診,烈日當空的溫度來到42度,求診的孩子比例多、卻沒看到他們的父母陪同!原來在這裡,10歲就算成年了,不再由大人陪同來看診,甚至許多孩子們還抱著更小的娃娃們來看診。
平時教美語的張籍尹分享:「我們和一群孩子們圍成圈坐在陰影處互動,我比手畫腳教這些孩子們一些簡單英文單字,他們學得好快,眼、耳、鼻、嘴、肩膀、膝蓋等一下就學會了,學得完全不比我台灣教室裡的學生們慢」,「接著這些孩子們還反過來教我這些部位的阿拉伯語說法。」
▼義診等候現場,張籍尹與其他年輕志工帶動團康,讓語言沒有距離,孩童笑開懷。
▼慈濟在死海南部為非洲奴隸後裔義診,志工在氣溫42度的帳篷帶動手語,張籍尹發現求診的孩子比例多、甚至還抱著更小的娃娃們來看診,原來在這裡10歲就算成年了。
教學相長中,孩子們臉上的笑容和眼裡的光芒觸動了張籍尹的心。張籍尹表示,要是這些孩子們能好好受教育,未來或許截然不同。但就因為環境不同,命運大不相同。
位於敘利亞與約旦交界的邊境虎威賈村,1百多位帳篷區居民望著距離不到7公里的敘利亞家鄉,是這些難民的日常。約旦慈濟志工定期前來發放生活物品,車子開在沙漠上,顛簸地開到帳篷區就需花一段時間,這裡的孩子沒有其他生活重心,甚至出生於此的孩童不懂什麼是貧與富,也不知道什麼是苦與樂。
虎威賈村孩子的教育只賴一位年輕姊姊教書,慈濟在這裡為孩童蓋簡易娛樂設施,7月底慈濟約旦義診團前來發放文具與背包,帶動樂曲〈勤行頌〉,孩子們透過肢體動作有模有樣地學習,也加入志工隊伍中一起動作。(影片連結:https://youtu.be/povPsxB43W0)
張籍尹表示,敘利亞難民們都告訴我:「他們深深思念著敘利亞的家園,因為戰爭被迫離開,生活從此需要援助。即使現在相對平安,但思鄉之情時時刻刻都存在內心。」張籍尹深深覺得台灣的孩子們是多麼幸福,能有機會、有資源多方接觸、學習,培養能力。警惕自己:要把握今生的福氣勤付出。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