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聰/打造臺灣智慧運輸城的困境與建議

2019年09月2日 18:32

▲日前全台第一個涵蓋交通各面向的全方位的「大台南智慧交通中心」正式啟用。(圖/記者林悅翻攝)

●李克聰/中央警察大學交通學系副教授

三十年來,由於能源短缺及環境汙染嚴重,基於節能減碳及相關應用科技已臻成熟,全世界尤其是先進國家正全力發展智慧型運輸系統(IT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其主要工作是以人性化及環保化為前題,適當應用先進科技之偵測、通訊及控制技術以達各交通運輸系統效率性及安全性的目標。台灣地區也早在二十餘年前開始致力於智慧型運輸系統之發展,前後所投入經費已超過100億元,由於這幾年包括國道、省道之高快速公路及主要城市之高架道路的完整路網與包括高鐵、臺鐵優化、捷運、智慧公車、需求反應式撥召公車等先進大眾運輸系統陸續已建置完成,也已將ITS作整體應用。

最近交通部為延續「智慧運輸系統發展建設計畫(106-109 年)」所奠定之成果,已著手研擬下一階段 5 年期之「智慧運輸系統發展建設計畫(110-114 年)」,預算規模估列總計新台幣 60 億元,以期持續深化臺灣智慧交通發展及帶動智慧交通與相關資通訊產業發展。各地方政府也因應此發展趨勢,如新北市8月29日宣布111年將打造新北市為智慧交通城,建置內容包括智慧運輸中心、推動停車費、交通罰單的行動支付、自動駕駛巴士、智慧停車場、智慧公車站牌與通學巷2.0計畫等。其他縣市也都積極爭取經費將智慧運輸做為未來發展主要目標。

但其實施成效如何?我們應由民眾實際感受及實際交通狀況評估分析之。交通安全方面,檢視交通部公布之交通安全數據,以今年1-6月與去年同期比較,事故總件數增加了3.6%(5,636件)、30日死亡人數增加了3.4%(46人)、事故受傷人數增加了3.9%(8,095人),其中高齡者與機車事故持續增加為關注重點。至於在交通效率方面,民眾大多感受目前平日及假日的塞車現象仍無明顯改善,由外國人來台觀光商務及就學的實際體驗都認為台灣的道路交通混亂既無效率又不安全,根據交通部與警政署過去5年的統計,外籍人士的交通事故每年都多達近5,000件,其中在交通事故中喪命的人高達110人。因此我們必須檢討為何投入龐大預算及人力,,在交通安全與效率之實施成效十分有限之原因與因應對策。

首先應檢視實施的ITS計畫中,是否以人性化及環保化為前題再適當應用先進科技,尤其科技始終來自人性,ITS計畫如不能以用路人需求為導向先將交通基本環境改善,再多的科技應用效果不但十分有限,有時反而引發更多問題。以政府目前全力推動之自動駕駛為例,如不能有效改善各地區混合車流嚴重的交通環境,未來自駕車領域之應用只能受限於專用車道或封閉場域,大幅降低自動駕駛應用效益。建議短期各地方政府應重新評估規劃大型車輛適當之行駛路線及時段,在都會區可考慮將大型車與機慢車盡量分流。並在易肇事區域優先規劃道路分級分流,盡量減少混合車流程度,才能有效改善高齡者與機車事故。未來自駕車才有可能應用在一般道路環境。

另外,ITS在人、車、路各式聯網之即時動態資通訊技術(ICT)運用,其前提必須先以不同用路人的特性制定各種情境之應變SOP(標準作業程序),如駕駛看到即時塞車路況資訊應如何調整應變或看到危險車輛逼近訊息時如何反應避險,總之ITS之主要關鍵仍在於用路人之應變程序及交通基本環境改善,不然花再多的錢及做再多的事都可能無助於交通安全與效率的改善。

熱門點閱》

►百年老店如何善用AI?智慧運輸成為台鐵蛻變契機

►失速的普悠瑪 

►看更多【李克聰】專欄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