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聯合陣線認為台灣高等教育資源患寡又患不均。(圖/記者季相儒攝)
記者崔至雲/台北報導
教育改革聯合陣線今(5日)舉行記者會,抗議教育資源分配不公,認為台灣教育資源分配過去一直是黑箱作業,高等教育資源不但因組織擴張而稀釋,憂心台灣高等教育面臨廉價辦學困境,呼籲政府逐年寬列經費,並檢討高教經費分配機制,以減少公、私立大學分配不均造成的教育反重分配問題。
教改陣線指出,目前教育經費分配的方式為二成經費係依學校規模核給,其餘八成依計畫書內容審查結果決定。二成經費以學校的學生數與教師數計算,以各校學生數與教師數分別各占7成及3成的比例核算;另外八成則由競爭型計畫決定,透過競爭型計畫來決定經費的多寡,目的是避免齊頭式的經費分配,提昇學校的競爭力。「但是高達八成的競爭型預算能否獎優汰劣?還是眾家門神主導的分贓政治?」
教改陣線針對國發會釋出的資料指出,台灣教育資源的分配在公、私立,大學以及技職之間極度不均,從經費分配結果來分析,發現高等教育廉價辦學,經費不足在OECD國家敬陪末座,由於高等教育大幅擴張,私人投入興學資源不足,如果以每生平均每生使用教育經費占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之比率來檢視,台灣學生平均所享有的高等教育在OECD國家敬陪末座,只有26.33%,遠低於OECD國家平均值39.56%,顯示台灣高等教育廉價辦學的困境。
教改陣線也說明,2017年公立大學平均每位學生可以獲得的資源為公立技職的1.3倍,私立大學的6.6倍,私立技職的9.6倍;而2014年公立大學每位學生可分到的教育資源是私立技職的5.7倍,公立大學與私立技職學生可以獲得的國家經費補助差距正在擴大中,顯示資源分配越來越不利特定私立技職的學生。
▲教育改革聯合陣線呼籲教育部應即刻檢討經費分配機制,建立符合民主審議的經費分配原則等。(圖/記者崔至雲攝)
另外,教改陣線說,少數私立大學獲得國家補助優於公立學校,公、私立大學制度混淆;私立大學內部所獲的補助差距可以達七倍,爆發招生弊端、有招生危機的學校領得更多。教育經費用以支持特定私校、爆發弊端的學校,不得不令人懷疑教育資源分配的公平性與合理性,教育界門神群魔亂舞,使得台灣教育資源分配扭曲變型。
針對不合理的教育經費分配,教改陣線要求:
1. 逐年寬列教育經費,以達到OECD國家標準為目標。
2. 教育部即刻檢討高等教育經費分配的機制,建立符合民主審議的經費分配原則。
3.建立合理的經費成效檢核機制,追蹤競爭型計畫的成效。
4.加強對於違法私校的監督與管理,並減少補助,強制退場。
5.建立以學生為補助對象原則,降低競爭型計畫比例,減少公、私立大學分配不均所造成的教育反重分配問題。
對此,教育部高教司司長朱俊彰回應,教育部給私校的經費分兩種:依學生人數給「補助款」,占3成到3成5;依辦學績效給「獎助款」,占6成5到7成。被教育部列為專案輔導的學校,因為還是有學生,所以只有學生補助款,假設教育部給某私校50萬,但該校只剩10個學生,每生經費就有5萬,聽起來很多,但是以這種計算方式來看高教分配原則「就好笑了」,本來就有盲點,完全是錯誤的理解。
朱俊彰表示,台灣整體高教經費占我國GDP1.4%,跟日本、德國、法國相近,但台灣粗在學率高,學生人數較多,因此拉低每生平均經費。但他強調,近5年來高教經費一直在成長,108年已突破新台幣1000億元。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