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城2019周年慶首日,館內不見人潮。(圖/記者蔡惠如攝)
記者蔡惠如/綜合報導
在9/25即將4度開放標售的京華城,這次底價直接打9折,從342億元起標,顯示出「加速處分」的決心,近期周年慶開打,館內因多數一線商家已撤櫃,仍呈現空曠的狀態,相較於18年前風光開幕,一天就創下50萬人的來客的輝煌榮景,許多人認為是信義區崛起,地處邊陲的京華城被「邊緣化」,內部老員工透露,商圈與環境並非最大原因。
京華城風光不再,許多人分析是無法跟信義區串連,無法成就共聚經濟,其實京華城在當初開幕時,是以「購物中心」的定位自居,許多購物中心都是「單店行銷」,以全方面與全客層為主打,在不在商圈內其實並非經營致命傷。
▲館內人潮最多的BabyBoss也宣布11月底停業。(圖/記者蔡惠如攝)
建築設計不良,動線不順
京華城賣場最醒目的,當然是高達11樓高的巨型球體,其建築是由威京總部集團創辦人沈慶京,與美國捷得國際建築師事務所共同發想,以中國文化「雙龍抱珠」的概念興建,巨型的圓球搭配L型的外建築,從外觀看起來很有意象,氣勢驚人,而對商場營運則不是這麼回事。
▲從外部看球體氣勢驚人,內部卻結構複雜。(圖/記者湯興漢攝)
球體的賣場規劃本就比正方的空間困難,商家進駐時的裝潢與細部安裝、器材,都會影響成本與坪效,加上室內挑高通透的空間設計,從B3樓的美食街直通到12樓的挑高,光是空調費用最高每月就花了1200萬元,且曲折的內部讓民眾容易迷失方向,電梯的擺置與上下的動線,在人潮多的時候就會不順暢。
▲大而通透的空間,相對電費也驚人。(圖/記者蔡惠如攝)
且京華城的樓地板面積突破6萬坪,大部分民眾是無法一天逛完的,對此也規劃橫跨3層樓的手扶梯,又讓整體的線條更為複雜,民眾走不到出口或無法簡單移動,廠商營運規劃難度也更高,無法成就一個簡單順暢的動線。
經營策略失準,未把握轉型時機
民眾在前往一般百貨時,多半的原因是「目的型」,打算去買某樣東西、跟朋友聚餐等,而民眾要去購物中心,多半是想打發時間,所以購物中心需要提供娛樂、餐飲、物販以及全家大小的需求,可以讓民眾耗一整天,賣場規劃缺乏目標性,無法精準打中每種消費族群的需求。
信義區在近10年左右崛起,當時京華城未及時打造出賣場特色,做出別的百貨無法取代的「優勢」,假設若當初決定主攻親子客層,仔細規劃經營,搭配大面積的空間,遊樂園、爸媽休息的餐飲空間、書店或體驗館等,說不定會成為親子客群中的假日首選。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