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日本少女們會說自己是「中原派」或「松本派」,藉此表達自我屬性。(圖左/中原淳一在昭和24年《向日葵》ひまわり雜誌第3巻第1号封面,取自日本山田書店網站;圖右/松本かつぢ資料館蔵)
記者林育綾/綜合報導
你是什麼屬性的少女?距今70多年前,日本少女曾用當時最紅的2位畫家「畫風」,作為表達自我屬性的代名詞。憂鬱、多愁善感、優雅的是「中原派」;而開朗、明亮的是「松本派」。如今的少女形象更多元,但從脈絡中可以讓人們反思自己對「少女」一詞的期待和價值觀。
▲ 《美少女的美術史》展覽,揭露「少女」一詞是日本明治中期左右才誕生。(圖/北師美術館提供,黃宏錡攝)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的「MoNTUE北師美術館」推出《美少女的美術史》展覽,策展人工藤健志提到, 「少女」這個名詞大約在日本明治中期左右才誕生,原因是1899年日本政府積極推動學校制度,頒布了「高等女學校令」,促使「少女」成為社會中的新階級,大眾對於「少女」一詞也逐漸有了共識。
▲日本第一本少女雜誌《少女界》在1902年誕生,1920年更達到了百花爭豔的階段,同業競爭也相當激烈。(圖/記者林育綾攝)
他解釋,更早以前的女孩沒有機會上學,長大後通常直接嫁為人婦,彷彿跳過了「少女」的過程;但是當女孩可以上學後,少女在學習之外也擁有了享受休閒的時間,1902年開始有業者發行專門給少女看的雜誌,還有附錄桌遊等娛樂,讓少女有了消費休閒的行為,進而產生了文化。
女學生成為「愛與美的追求者」,這股文化在1930年的日本達到巔峰,而1945年「少女文化」歷經戰爭時期後又再度綻放,當時的兩大畫家「中原淳一」與「松本かつぢ」,成為女學生們表達自己「屬性」的代名詞。
▲中原淳一的畫風,少女的形象較為優雅,還有一雙略帶憂鬱、多愁善感的大眼睛,兼具日本風情與西方品味。(圖/中原淳一在昭和24年《向日葵》ひまわり雜誌第3巻第1号封面,取自日本山田書店網站)
在中原淳一的畫風,少女的形象較為優雅,還有一雙略帶憂鬱、多愁善感的大眼睛,兼具日本風情與西方品味。而松本かつぢ的畫風,少女既抒情又開朗明亮,可說是當時的「新少女形象」。
因此當時的日本的女學生們,會說自己是「中原淳一派」或「松本かつぢ派」,藉此表達自我的性格與偏好。
▲松本かつぢ的畫風,少女在他筆下既抒情又開朗明亮,可說是當時的「新少女形象」。(圖/松本かつぢ資料館蔵)
到了1960至70年代,少女漫畫開始流行「魔法變身」題材,大多是一名平凡的少女,某天獲得了不平凡的力量,透過「變身」擁有了魔法能力,足以對抗惡勢力,有時候也會在冒險途中邂逅愛情,是許多少女喜愛的故事情境。工藤健志還說,這些變身系列的少女漫畫,正是日本「兩性平權」觀念的啟蒙,展現出少女或女性不只是柔弱、被保護的一方,也可以是擁有力量的、正面積極、勇敢的。
▲1960至70年代,少女漫畫開始流行「魔法變身」題材。(圖/北師美術館提供,黃宏錡攝)
時至今日,「少女」形象更加自由多元,不限定於某種樣貌,女性也逐漸拋開「應該做什麼事」的束縛,這也正是《美少女的美術史》特展希望帶給大眾思考的議題——「你心中的少女是什麼模樣?」
展覽陳列也突破坊間通常以「年代」、「地域」或「類型」的教科書分類形式,打破了傳統的界線與規則,例如浮世繪的旁邊就是近代漫畫⋯等,希望帶給大家不同衝擊的價值觀,同時也讓大眾思考,人們對「美」的嚮往是如何寄託在少女身上,讓少女成了如今的「美少女」。
▲策展人工藤健志介紹藝術家金卷芳俊的雕塑作品「囍・奇想女孩」,提到新娘不是只有一種情緒,而是360度呈現出多變的情緒。(圖/記者林育綾攝)
《美少女的美術史》展覽目前在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的「MoNTUE北師美術館」推出,由林曼麗教授擔任總策劃,她形容這是一場「既通俗又專業」的特展。邀集60多位名家,包括鈴木春信、鏑木清方、高橋真琴、奈良美智、手塚治虫、丸尾末廣⋯等,以超過200幅的經典作品,包括浮世繪、洋畫、日本畫、漫畫;還結合了動畫、雕塑、攝影作品、新媒體藝術,揭開超過300年的「少女形象」文化發展,是台灣首度以斷代史呈現「日本美少女形象」在當代藝術發展中的大展。
美少女の美術史
共同主辦:北師美術館、北投文物館
展覽日期:2019.08.24-2019.11.24(週一休館)
展覽時間:10:00-18:00, 週五、週六延長至21:00
展覽地點:MoNTUE北師美術館
展覽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134號
購票請洽官網資訊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