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逛書店卻上網買 實體店成「免費試閱場」加速凋零

2019年09月24日 19:05

▲書,書店,讀書,閱讀,書本。(圖/unsplash)

▲閱讀市場的縮小,讓出版社跟書店都愈來愈艱難。(圖/unsplash,以下同)

文/Elisa

網路巨浪改變實體生態已是大勢,去年重慶南路上經營34年的金石堂,在7月劃下句點,而經營45年歷史建弘書局,也在今年9/22迎來最後一個營業日,許多民眾擠滿店內,來重溫以前逛書店的時光,情懷抵不過現實,店員還透露有老顧客不捨的抱著他流淚,以前號稱「書店一條街」的重慶南路,也隨著老書店漸漸歇業,成為中生代民眾口中的記憶。

▲▼  建弘書局熄燈前10分鐘。(圖/記者林育綾攝)

▲建弘書局熄燈前10分鐘。(圖/記者林育綾攝)

最後一天的營業日,店內彷彿回到當年輝煌的時光,許多民眾前往朝聖,與這間店說再見,成就熄燈日最後的風景,店家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以前實體書店沒有打折促銷,自從網路書店興起,79折就成了促銷基本起跳,許多人進到實體店鋪翻書,然後拿出手機上網下訂。

想聰明的消費,自是人之常情,可以省下幾十元的價差為何不省?科技的搜索比價助攻下,實體店舖成為許多消費者的「體驗場」,惦惦質感、看看內容是否合意,然後拿出手機找出最划算的價格,無奈店家不是公家的圖書館,場地租金、冷氣空調、店員人力通通要自己買單,想單單純純賣書似乎是難以為繼。

▲書,書店,讀書,閱讀,書本。(圖/unsplash)

不僅台灣,國外相關產業也普遍受到網路興起的衝擊,網路商店不需支付店租,且觸及到的消費者也更加廣泛,且多半是資本雄厚的企業經營,與出版社議價空間大,能推出的促銷自然相當多元,民眾購物會比價也相當正常,轉型不易的實體店面,自然會面臨更嚴峻的考驗。

台北大街小巷咖啡店林立,民眾進店消費,其實不僅只享受一杯咖啡,還有舒適的座椅與閒適的氛圍,這些「服務費用」,也呈現出咖啡廳與外帶咖啡店的飲品價差,有些消費者能為此多付出50元至100元左右也甘願,卻無法把觀念轉移到同樣的實體書店上。

▲書,書店,讀書,閱讀,書本。(圖/unsplash)

以建弘為例,不像咖啡廳燈光美氣氛佳,也沒有溫馨可供坐下的裝潢,實體書店提供的服務概念,在於部分可翻閱的實體瀏覽、書籍直接的觸感、店員引導與詢問等,甚至是透過店家的陳列,讓客人無意間發現另一本好書的驚喜等,把這些「服務費」算進去,是否與網路書店的價差感更少了呢?

▲書,書店,讀書,閱讀,書本。(圖/unsplash)

網路興起是全球趨勢,催促實體店面提供轉型與更多服務,在實體出版業持續凋零的今日,數位浪潮不能僅靠老客戶的「情懷」,將通路擴及網路是基本功,現在已有書店咖啡館等類似「強化服務」、「經營低消」的概念書店出現,實體老書店努力轉型、消費者以更寬容的心態對待,才能讓小時候與少時的記憶延續下去。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