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計畫必須兼顧國土保育與民間宗教信仰,使宗教發揮淨化人心及安定社會作用。(圖/視覺中國)
據報載,內政部於民國108年10月16日發出新聞稿澄清:目前研訂的《國土計畫土地使用管制規則》草案仍尚未定案,內政部將會聽取社會各界意見,審慎檢討,並訂定既有宗教建築輔導合法機制,兼顧國土保育與民間宗教信仰;內政部為了輔導寺廟土地或建物合法化,民國102年間已通函請各直轄市、縣(市)政府訂定《都市計畫宗教專用區檢討變更審議原則》,故宗教團體對宗教建築的用地不必過分擔憂!
上述內政部新聞稿所澄清的問題,是源自於民國105年5月1日施行之《國土計畫法》。依據該法第45條規定:中央主管機關應於本法施行後二年內,即民國105年5月1日前公告實施「全國國土計畫」;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於「全國國土計畫」公告實施後二年內,即民國109年5月1日前一併公告實施「直轄市、縣(市)國土計畫」;並於「直轄市、縣(市)國土計畫」公告實施後二年內,即民國111年5月1日前一併公告「國土功能分區圖」,且自公告「國土功能分區圖」之日起現行《區域計畫法》不再適用。依此規定,內政部已於民國107年4月30日公告實施「全國國土計畫」,而直轄市、縣(市)政府目前正在研擬「直轄市、縣(市)國土計畫」草案,以期能於民國109年5月1日前公告實施。
針對《國土計畫法》規定及內政部公告的「全國國土計畫」內容,過去已有宗教界人士表示,未來在《國土計畫法》規範下,由直轄市、縣(市)政府訂定的《土地使用管制規則》,將較現行《區域計畫法》對於土地使用的管制更為嚴格;雖然使用地種類中未來將新增「宗教用地」,但卻同時增加變更或取得「宗教用地」的要件,這不僅不利於宗教團體從事宗教活動,也限制我國宗教多元發展,更有侵害《憲法》第13條「宗教自由」的疑慮。但如果國土計畫及相關規定內容合理,宗教界才有能力遵循而不會產生額外負擔,宗教界自然會配合政府法令而完成合法化,才能根本上解決長久以來困擾宗教界的問題,讓政府、社會與人民皆蒙其利。
由此次內政部發布的新聞稿可以看出,內政部已經有關注到宗教界的聲音及呼籲,也瞭解到宗教界對於《國土計畫法》的質疑與需求,才會在新聞稿中特別說明,內政部過去已函請地方政府訂定《都市計畫宗教專用區檢討變更審議原則》,針對原合法或都市計畫發布實施前既存的宗教建築物,或未能補辦寺廟登記證者,訂定申請變更時機、辦理程序、相關回饋機制及不同使用強度等規定;現在也將配合《國土計畫法》訂定「既有宗教建築輔導合法機制」,以輔導寺廟土地或建物合法化。不過,內政部所謂之「既有宗教建築輔導合法機制」,在新聞稿中並沒有說明該機制之具體內容,目前也無法得知該機制在法律上的位階。倘若內政部訂定的「既有宗教建築輔導合法機制」,在申請要件上無法涵蓋大部分之宗教建築,或其法律效果不足以確保宗教建築在《國土計畫法》下得以永續發展,或因法律位階過低致無法發揮足夠的成效,恐無法畢其功於一役,反而讓政府的德政打了折扣。
依據「全國國土計畫」第9章第1節「土地使用基本方針」規定,在「全國國土計畫」公告前,若未依主管機關所訂之「專案輔導合法處理方案」申請辦理使用分區變更或使用地變更編定,除非法律另有規定,未來將無法變更為「宗教用地」完成合法化,因此內政部訂定「既有宗教建築輔導合法機制」自應考量上述「全國國土計畫」之規定。
而日前針對「農地違章工廠」合法化問題,中央政府透過修正《工廠管理輔導法》方式,地方政府則是在直轄市、縣(市)國土計畫中加入各種「管理計畫」或「處理方案」,使未登記農地違章工廠可以合法化。既然目前內政部尚在研擬《國土計畫土地使用管制規則》草案,各地方政府也在擬定直轄市、縣(市)國土計畫草案,筆者呼籲內政部允宜將「既有宗教建築輔導合法機制」直接整合納入《國土計畫土地使用管制規則》草案,並促使地方政府將該機制也列入直轄市、縣(市)國土計畫草案當中,俾寺廟土地或建物得依循《土地使用管制規則》或「直轄市、縣(市)國土計畫」達到合法化之目的;或者以「立法」或「修法」方式建構「既有宗教建築輔導合法機制」,將該機制提升到「法律」位階,使寺廟土地或建物有機會直接透過法律規定而完成合法化。如此將「既有宗教建築輔導合法機制」與《國土計畫法》及相關子法規定相契合,宗教界自然就可以配合政府法令而完成合法化,也才能真正確保未來在《國土計畫法》下宗教建築得以永續發展,使宗教繼續在臺灣發揮淨化人心及安定社會的作用。
好文推薦
●李永然(上),永然聯合法律事務所所長、永然兩岸法律事務中心創辦人、中華人權協會名譽理事長;陳贈吉(下),永然聯合法律事務所執業律師。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