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文榮/「看得見的那隻手」招致外送員之死?

2019年10月21日 15:25

 

▲政府應該去瞭解,為何這麼多人投入外送服務呢?這背後的動機,難道不應該被重視嗎?(圖/記者陳以昇翻攝)

●鍾文榮/科普經濟學作家及資深產業分析師。經常四處臥底探究百姓生活,把枯燥的經濟分析轉成民眾能懂的文章。

前不久,我受邀到某電視台錄影演講,當中製作人提了一個問題,外送產業是個懶人經濟嗎?我覺得要確定某個現象是種經濟現象時,必須要知道製造多少邊際產值,也就是說,這個經濟現象若要是能夠產出更多的淨附加價值,這當然就是一個經濟現象,正是如此,才能夠計入國內生產毛額(GDP)。

民國50年左右出生的人約莫都還得記得大家小巷出沒的「養樂多媽媽」,那時候沒有便利商店,連柑仔店都不會賣養樂多,想喝養樂多,只能透過「養樂多媽媽」將養樂多送到家,這不就是最早的飲料訂閱經濟嗎?

當時的養樂多和現在送的羊奶,都是外送經濟的一環,同時也符合訂閱經濟,正是產品的特色是獨特且無法替代,這和「懶」就無關了!

 

▲透過手機訂閱外食是許多上班族不可或缺的用餐方式。(圖/翻攝自pixabay)

話說回來,先撇開外送員到底是雇傭還是承攬的熱議新聞,我想談一下,政府應該去瞭解,為何這麼多人投入外送服務呢?這背後的動機,難道不應該被重視嗎?

我家高一生利用新興的網路經濟工具,比我這個年屆半百的大叔還先進。最近,他們幾個同學在戶外野餐,一時興起叫外送,外送員竟然可以在人潮中準時將餐點送到,支付工具用的是最傳統的現金。這一來,不僅減少他們的移動與時間成本,而且增加他們的野餐效用。業者賺到產能與訂單收入,平台收到手續費,外送員收到外送費,他們說,這不就是經濟學上「看不見的那隻手」嗎?

我問他們,你們付了外送費,難道不心痛嗎?他們回答更有經濟學的味道。根據機會成本,選擇外送的機會成本最低,這難道不是一筆理性的交易嗎?我這麼認為,這一群高一生應該要一直叫外送,直到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效用為止,最後,他們就會散場回家了!

但外送員真的很辛苦,他們在意的是報酬,在這個低薪資與薪資成長率這麼低的年代(請忽略官方的薪資報告),多一份邊際報酬對他們而言是無比重要的。

▲當「看不見的那一隻手」,有「看得見的那一隻手」介入時,一切會變得完全不一樣。(圖/記者余弦妙攝)

我們家有「訂閱」羊奶,前幾天外送員出車禍,打電話給我當天暫停送羊奶。過幾天外送員按鈴收費,看他手上還有外傷,顯然是那天車禍造成的。我問他一天送多少瓶?(原以為大概100瓶),結果他說每天送200瓶。我見單據上的數量與實際不符(車禍當天也被計入),他先說會將當天沒有送羊奶數量扣除,直接算是他的「損失」。

我學經濟的,稍微幫他算了一下,一週6天,一個月4,800瓶,每瓶賺2.8元,一個月可以賺13,440元(這只是毛額)。每天四點起床,送貨時間3小時,平均每小時工資186元,平均每瓶必須在54秒內送到,即使平均每戶訂閱2瓶,也必須在1.8分鐘內送到,我問他,難道你用飆車的?扣掉油資、保養費等損耗,差不多每小時150元的工資,但沒有勞保。一問之下,還是個以前任教大學的產學班學生,白天還在上班。粗估他的月收入大概在3萬元,本來有退訂的想法,但大學生用睡覺的時間賺生存的空間,最後還是選擇繼續支持他。

上週上課時,我分享外送員的僱傭還是承攬制個案。我舉個例子說,假定原本你可以一個月賺2萬元,但沒有任何保障,你願意賺嗎?很多學生舉手。我換個方式講,現在變成僱佣,供需情況會如何改變?學生答,就是供給線左移,均衡價格提高,均衡數量減少,利潤減少,這時候你選擇僱傭還是承攬?學生哇了一聲,陷入一片沉寂。

用我們家高一生的思維,他會發現,當「看不見的那一隻手」,有「看得見的那一隻手」介入時,一切會變得完全不一樣,這沒有對錯與好壞之分,外送員會去思考,弔詭的是,為何當「看得見的那隻手」介入時,收入竟然會減少呢?這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問題?

熱門推薦》

►史上最長的國慶煙火秀,照亮了誰?

►用免洗咖啡杯要課「拿鐵稅」,有助環保嗎?

►看更多【鍾文榮】專欄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