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和德國都曾有「人權創傷」 德專家:不從歷史學習是很可惜的事情

▲▼國家人權博物館邀請5位德國講者來台,以「集體創傷記憶轉化與再生:人權博物館展示教育實務挑戰」,舉行「台德人權教育國際工作坊」。(圖/記者林育綾攝)

▲國家人權博物館邀請5位德國講者來台,舉行「台德人權教育國際工作坊」。(圖/記者林育綾攝)

記者林育綾/台北報導

《返校》電影讓更多人注意到白色恐怖、轉型正義等議題,然而這些從來不只是一部電影,更是過去多年來真實血淋淋、沈重的歷史創傷。德國在台協會代表施碧娜說,台灣和德國都有相似的過去,很多國家可能會選擇忘記從前的傷痛,但德國選擇面對和處理自己的過去,避免再次發生,對於人們走出創傷也有幫助。其中一名講者為德國聯邦議會文化與媒體事務委員會主席Katrin Budde也提到「不從歷史學習是很可惜的事情。」

為實踐博物館加入轉型正義工作、推動人權教育功能角色,國家人權博物館在10月30日及31日於台大法學霖澤館,舉行連續2天的「台德人權教育國際工作坊」,今年特別邀請5位德國講者來台,以「集體創傷記憶轉化與再生:人權博物館展示教育實務挑戰」為主題分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陳俊宏提到,如何與「立場相反」的人進行溝通、如何走出同溫層,這些都相當重要。而德國在台協會代表施碧娜說,台灣與德國有相似的歷史創傷,兩國從2000年起開始相互交流,德國也有很多相關領域的專家來台灣造訪國家人權博物館、綠島人權紀念碑等,雙方也簽訂更明確的合作意向,如今認為很多的資料應該用來教育大眾,但是如何陳列、展示、與大眾互動等,都值得討論和思考,不是只是陳列展示完就完了。

▲▼國家人權博物館邀請5位德國講者來台,以「集體創傷記憶轉化與再生:人權博物館展示教育實務挑戰」,舉行「台德人權教育國際工作坊」。(圖/記者林育綾攝)

▲德國聯邦議會文化與媒體事務委員會主席Katrin Budde、文化部政務次長彭俊亨對談。(圖/記者林育綾攝)

文化部政務次長彭俊亨今(30)日也在開幕式致詞表示,台灣曾經歷經長達40年政府威權統治的白色恐怖歷史,這段走過的路,不只是對受難者個人的傷害,對整個社會而言,也是非常沉重的集體傷痛記憶。因此不管對個人或是對整個台灣社會而言,都需要學習如何重新面對過去的傷痛,並且將傷痛轉化為未來能夠繼續前進的力量。

他也說,德國和台灣一樣,曾歷經政府集權統治和迫害人民的時期,因此在處理轉型正義、保留歷史遺跡及相關檔案、推動社會大眾與學校的人權教育方面,都已做出許多努力,相信台灣從業人員將能從此次的工作坊中學習到許多寶貴的經驗。

彭俊亨也提到,台灣政府致力於提升人民的人權保障,不但通過了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今年9月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FIHRM)也宣布在國家人權博物館成立FIHRM亞太分會,讓台灣成為「亞洲人權的燈塔」,這些都顯示出台灣的民主人權已經受到國際的重視與肯定。

他認為,作為亞洲重要的民主標竿國家,台灣更要積極面對轉型正義,處理過去的傷痛歷史,從中記取教訓避免再發生,並將民主人權的觀念深植在每個人心中。

此次工作坊邀請的德國講者包括:德國聯邦議會文化與媒體事務委員會主席Katrin Budde、聯邦處理東德獨裁政權基金會主席Anna Kaminsky、史塔西檔案局主任Niels Schwiderski、柏林圍牆基金會典藏與檔案主任Manfred Wichmann、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基金會專案主任Adam Kerpel-Fronius。

▲▼ 國家人權博物館邀請5位德國講者來台,舉行「台德人權教育國際工作坊」。文化部彭俊亨次長(右四)、人權館陳俊宏館長(右五)與來賓開幕儀式合影。(圖/文化部提供)

▲文化部彭俊亨次長(右4)、人權館陳俊宏館長(右5)與來賓開幕儀式合影。(圖/文化部提供)

我沒有遲到,是時間遲到了!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