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目前一年一人食米量平均45公斤。(示意圖/CFP)
記者許展溢/台北報導
近年低醣飲食風行,根據農糧署統計資料顯示,民國70年每人每年平均食米量有90公斤,但去年僅剩45.61公斤,影響台灣米銷量。為推廣國人多吃飯,農糧署一年來舉辦超過3百場各種大小活動,預算超過8千萬,就是希望提振國內食米風氣。
農糧署指出,全台種植稻米面積目前約27萬公頃,一期作17萬,二期10萬,每年稻米產量約140至150萬噸,食用量約120萬噸,約2、30多萬噸拿去做加工品等。農糧署提供近5年每人每年平均食米量,107年45.61、106年45.43、105年44.48、104年45.67、103年45.70。近2年雖有小幅度上漲,但較多年前仍相差甚遠。
▲全台種植稻米面積目前約27萬公頃,生產年超過20萬噸,已有供過於求現象。(圖/記者許展溢攝)
農糧署副署長莊老達表示,台灣一年食米量平均一人45公斤,相較20年前一人90公斤差很多,主要是生活型態改變、食物多樣化,大家選擇性多,外食人口增加,不像以前鄉下勞動力高,大多吃米。
為推廣全民多吃台灣米,農糧署一年下來舉辦各大小展銷、比賽等活動,幾乎一個月就有一場。農糧署指出,今年米食推廣經費粗估約8500萬,活動超過311場,包括炒飯和精饌米獎等比賽,還有米食教育等多項,也和連鎖通路合作推出多元化食品。農糧署強調,這些計畫都是透過不同方式,盼讓米食銷量不要下降。
▲為了推廣台灣米,農糧署一年舉辦超過300場各式大小活動。(圖/記者許展溢攝)
莊老達說,米食推廣是要鼓勵國人多吃米,加上很多消費者覺得台灣米很好,但不知道自己吃的是不是台灣米,因此提供全台 4千多家業者,如台鐵、連鎖速食店和便利商店等申辦「台灣標章」,讓消費者識別並選擇優質米食。莊老達表示,也陸續開發米的泡芙、乖乖、蔥油餅、銅鑼燒、米饅頭和麵條等多樣化食品,不管中、西式產品都有在努力。
▲莊老達說,其實吃好的米是很好的選擇,沒麩質,不會引起過敏。(示意圖/達志/示意圖)
另外,今年國內稻米供過於求,國內水稻近年更超產20萬噸,農糧署表示,為讓稻農收益有保障,都有輔導措施,如有效調節市場供需、活化公糧運用、規劃濕穀調運和推動水稻田區耕作制度轉型等政策。莊老達說,多出來的稻米也都會外銷、做成飼料等多用途,並強調以健康層面來看,其實吃好的米是很好的選擇,沒麩質,不會引起過敏,吸油性低,更健康,希望國人能多選擇台灣米。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