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參與審判希望在司法裁判納入不同領域人民的經驗法則與正義認知,提升司法信賴。(圖/翻攝司法院官網)
司法院研議人民參與刑事審判多年,曾在2011年耗費諸多人力及物力推動「人民觀審制」,但該制設計法官判決時,觀審員只能表示意見,沒有投票表決權,被批「只能看,不能判」,和人民期望有落差,後來在立法院被擱置,形同出局。直到2017年司改國是會議後,總統蔡英文宣示將人民參審列為重要改革,司法院銜命研擬推出《國民參與刑事審判法》(以下簡稱《國民參審法》)草案,也就是所謂的「國民法官制」,主要是參考日本「裁判員制度」,偏向「參審制」,但也兼採部分英美「陪審制」的特色;案件以重大刑案為主,讓國民法官「能看,也能判」,與職業法官共同進行審判,可謂我國新創的「改良型參審制」。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法學領航協會於2019年10月25日發布「108年度民眾對司法議題認知調查」,結果顯示民眾贊成參審(職業法官與國民法官合審合判)的比例為70.3%;陪審(陪審員認定事實,法官判刑)為71.8%;觀審(觀審員提供意見給法官參考)為75%,但竟有66.3%的人沒聽過「國民參審」、「國民法官」,更只有7%的人知道其中規定。反觀贊成維持現狀,由職業法官審判的比例為55.7%,頗令人費解。
針對這個調查數字,有學者認為這代表人民對現狀有所不滿,即便人民不了解什麼是國民法官,但也不信任職業法官所做的判決。若進一步探討可以發現,不論是參審、陪審或觀審均獲得高達七成支持,顯示民眾多半肯定政府改革的作為,期待透過參與審判的過程,讓判決更接近人民觀感,避免恐龍法官亂判。但可惜的是,超過六成民眾並不清楚三者之間的差異、優劣,造成三種人民參與審判型態的支持比率差異不大。而不能忽視的是,上開調查竟然還有55.7%的民眾贊成維持現狀,此適足以反應出民意對司法的信任度雖然始終在低檔徘徊,但仍未排除對傳統職業法官審判的眷念。綜合上開數據顯示,現行司法院採取由3位職業法官與6位國民法官合審合判的新制,應該是可以被民眾接受的。
另外,目前國民法官制由各地方法院進行模擬試辦多次,人民卻對其還是一知半解,這除涉及專業理解問題外,可能與司法院過去的行銷方式和管道略嫌保守有關。
多數民眾不見得會上司法院網站仔細閱讀法案說明,更不用說日常生活中要拿到、看到官方印製的海報或文宣品。未來如何提升新制能見度,恐怕得先了解民眾的習慣及面對政府資訊的心態,或許可仿造內政部、教育部或地方政府的宣傳團隊作法,多加利用臉書和LINE網路社群,透過漫畫插圖、直播影片、網路懶人包等,擴散效果不錯的政策宣傳與議題溝通方式,供司法院行銷借鏡。
人民參與審判的核心精神,是希望在司法裁判中的事實認定及法律適用,能夠納入來自不同領域人民的經驗法則與正義認知,讓人民得以參與司法運作,以期透過司法透明化,避免法官獨攬大權,濫用「自由心證」,造成法律裁判嚴重脫離社會經驗及法律感情,藉以提升人民對裁判的信賴度。
但據悉司法院提出的《國民參審法》草案目前仍擱置在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遲遲無法完成立法,這可能與時代力量黨團力推陪審制、民進黨團內部也有兩派聲音拉扯,以及民間團體不斷倡議讓參審、陪審兩制併行等爭議有關。現階段有待司法院儘速協商調和,於本屆最後會期結束前完成三讀,通過後再依照草案定期評估檢討,以補不足之處,先求有,再求好,最後能夠「萬山不許一溪奔,堂堂溪水出前村」而克竟其功,吾等莫不引領而望。
好文推薦
●蘇友辰,執業律師、中華人權協會名譽理事長,著有《蘇建和案21年生死簿》。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