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第六屆區議會選舉24日登場。(圖/翻攝臉書:2019區議會選舉)
記者曾俊豪/綜合報導
香港今(24日)舉行第六屆區議會選舉,這是6月中爆發反送中示威活動以來,所舉行的首個主要選舉,在示威活動的推波助瀾下,原本關注度低的區議會選舉,已受到國際矚目。《ETtoday新聞雲》整理四大重點,帶您看懂這場被視為「路線選擇戰」的區議會選舉。
區議員選舉四年一次
「2019區議會選舉網站」介紹,今年是香港主權移交後的第六屆區議會選舉,按慣例,每四年舉行一次,區議會議席由「民選議員」及「當然議員」組成,而此次將選出民選議員452名,加上27名當然議員,共計479名。
所謂的當然議員是由新界27區的各鄉事委員會(鄉事會)主席兼任,由於組成制度存在漏洞,且多半屬於親建制派,泛民派曾要求港府取消區議會的當然議員席次,很可惜,沒有獲得通過。這也使得民選議員成為泛民的主戰場。
其中,民選議員議席是按新界、九龍、港島下的18個行政區人口比例決定,也因此,每屆區議會議席數量都不同,區議會選舉網站說明,此次18個行政區共劃分為452個選區,代表會選出452名民選區議員。
▲香港本屆區議會選舉人數與議席。(圖/翻攝臉書:2019區議會選舉)
區議員影響力不侷限地方
要了解區議員的影響力,得先知道他們的職能。選舉官網介紹,區議會的職能包含向政府提供意見、影響有關地方行政區內的人的福利事宜、公共設施及服務的提供和使用、關注政府計劃是否足夠及施行的先後次序以及為公共工程和舉辦社區活動而撥給有關的地方行政區的公帑運用等。
綜上所述,區議員職能都是與地方密切相關,也因此,和立法會以及特首選舉相比,區議會選舉的重要性儘管看似不足,影響力卻不僅侷限在地方。以特首選舉為例,區議員在特首選舉委員會的1200名選委中占117席,擁有提名及投票的權力。
至於立法會,當中有兩個功能界別只能由區議員擔任,也就是說,立法會70個議席裡,區議員可以占到6席。此外,區議會屬於地方行政機關,可轉移地方的政治資源,進而影響立法會選舉。對香港各政黨而言,取得越多區議員議席,某種程度也代表方便爲立法會選舉「綁樁」、「固樁」。
▲港府區議會選舉宣導短片。(圖/翻攝臉書:2019區議會選舉)
泛民派拚逆襲
香港主權移交以後,泛民與建制派的得票率大約是4比6,但近幾年泛民削弱、建制派成長,在上屆區議選舉中,建制派奪得將近7成的席位,泛民只有約3成。而近年兩次立法會議員補選中,泛民更是敵不過建制派。
也就是說,對泛民陣營而言,24日的區議會選舉能否拿下多數的議席,將決定他們未來地方資源的掌握及政治支持,甚至能否進一步改變現行的政治版圖,影響立法會等選舉。
反送中促年輕人投票
香港區議會選舉的投票率長期偏低,選民又以年長者居多,甚至常有選區因為只有一名參選人而直接當選(大都是建制派取得)。這樣的情況,今年已不復見,每個選區都至少有兩名候選人角逐席位。
而此次選舉最大的「變數」,當屬反送中示威的主力—年輕人。香港政府選舉事務處統計,今年區議會選民總人數約413萬人,其中有近40萬新登記選民,是近年來新高,其中又以18至20歲的選民增加最多,成長5.8萬人。
不過,年輕選民的增加並不代表泛民選情看漲。英國廣播公司中文網(BBC)日前就相關問題採訪香港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鍾劍華,他指出,過去年輕人認為,選舉不能改變什麼,而現在,年輕人發現不能再放棄投票權,任由建制派壟斷。
鍾劍華分析,整體來看,被稱為「街坊票」的年長選民仍多於年輕選民,而這些「街坊票」重視區議員過去的政績及選民服務,加上泛民的候選人不少是缺乏政治工作經驗的素人,也因此,反送中能否撼動建制派在區議會的版圖,仍有待觀察。
▲反送中效應受矚目。(圖/記者黃彥傑攝)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