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得腸病毒更慘!醫曝臀、陰部恐「遍佈紅疹」...復原仍需勤洗手

2019年12月12日 17:22

▲▼腸病毒徵兆。(圖/成大醫院皮膚部南十字星系統提供)
▲口圍之水泡或丘疹,水泡破掉後上面覆蓋一層乾掉之黃色組織液痂皮。(圖/成大醫院皮膚部南十字星系統提供)

文/成大醫院

28歲健康男大明突然發燒了1整天,2天後頭頸部及手掌、腳掌開始出現紅疹,並伴隨有水泡產生,但身體軀幹並無明顯的皮疹,回顧他和家人的病史,發現家中的小姪子1週前才被診斷有腸病毒。大明疑惑道:「腸病毒,不是小朋友才會得的疾病嗎?」但進一步化驗其水泡液成分,確認為腸病毒感染所致。

成大醫院皮膚部劉威廷醫師表示,大明因此自我居家隔離,1週後即正常返回工作,皮膚紅疹也大致消退,惟仍有持續手腳掌脫皮,1、2個月後還出現輕微的指甲近端甲床分離之狀況。

▲▼腸病毒徵兆。(圖/成大醫院皮膚部南十字星系統提供)
▲手掌多發疼痛之丘疹。(圖/成大醫院皮膚部南十字星系統)

不同血清型之腸病毒有不同的好發疾病,如皰疹性咽峽炎、手足口病,甚至腸病毒重症等。其中典型之手足口病,表現為手、腳、口以及臀部多發性丘疹或水泡病灶伴隨發燒,好發於5歲以下孩童,為高度傳染性但多數自限性之疾病。而「非典型」手足口病影響不僅兒童,亦包含成年人族群,且臨床表現也不同於以往手足口病。

劉威廷醫師指出,「非典型」手足口病的皮疹除了典型位置的手、腳、嘴巴及臀部外,更廣至頭頸部、軀幹,甚至會陰部等,若先前有其他皮膚濕疹,更可能沿著先前濕疹部位發疹(腸病毒性溼疹;鑑定為克沙奇性腸病毒個案,則可稱之克沙奇性溼疹),或沿著手、腳掌紋路分布,伴隨疼痛之紅疹或水泡,且病程也可能較一般手足口病為長。

▲▼腸病毒徵兆。(圖/成大醫院皮膚部南十字星系統提供)
▲腳背亦有皮疹,注意趾頭端有脫皮現象。(圖/成大醫院皮膚部南十字星系統)

非典型手足口病之診斷,須鑑別、排除藥物疹、水痘和二期梅毒。多數手足口病為自限性疾病,其治療主要為症狀治療。在急性期手腳或口圍之水泡破掉後需注意傷口照顧,避免繼發細菌性感染,於復原後之手腳掌脫皮加強保濕即可。近端甲床分離之狀況,多數輕微個案僅產生鮑氏線(Beau’s line),可以臨床觀察追蹤不需進一步治療,少數個案產生脫甲之現象則遵循一般傷口照護原則即可。

劉威廷醫師也提醒,腸病毒主由糞口途徑傳染,少數因口腔、呼吸道分泌物及皮疹水泡液亦可散播病毒顆粒,從接觸到腸病毒個案到發病之潛伏期平均3-5天,有非典型手足口病之病患在復原後仍需注意勤洗手。

本文經授權轉貼自《成大醫院》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