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勞工轉職因企業普遍的年齡歧視,比青年勞工更難,反而成了「怯志工作者」。(示意圖/pakutaso免費圖庫)
●雁默/自由撰稿人
每每選舉進入白熱化,就有兩種族群會被政黨與媒體高捧,其一:中間選民,其二:年輕選民。眾皆曰這兩個族群的意向是勝選關鍵,因此無論哪個政黨都會推出相應政策搶票。
中間選民暫且不論,最近藍營一波「全台平均每8個青年,就有1人沒工作,20-24歲失業率高達12.86%」的選舉操作,顯然就是針對年輕選民族群喊話 —— 與其啃「芒果乾」,不如在意自己的生計問題。
青年之外,各黨對老年族群,面臨生養問題的青年家庭族群,也都有政策紅包。換言之,幼、青、中、老這四大社會板塊,最被忽視的就是中年大叔,好像人到中年,連被買票的價值也沒有。
究其因,中老年人的政治意向已固定,政策買票效果不大,而老年人之所以仍有給予政策紅利的價值,在於這個族群已是青年族群的負擔,政府照顧老人一定程度上其實就是照顧青年,所以仍能享有政府垂青。
說到底,政黨最在意的仍是政治意向較為搖擺的青年族群,這樣對嗎?
「20-24歲失業率高達12.86%」這個議題,其實不算好議題,因為此年齡層本來就處於就業上初出茅廬的不穩定狀態,高失業率是肯定的,世界各地皆然。況且,20-24歲在台灣廣設大學的環境下,許多人都還在求學,就業問題並非重點,相較之下,韓陣營此前提出的學貸免利息政策,反而較受青年關注。打「青年失業」效果不會好,而25-29歲的失業率為6.7%,亦屬正常範圍。
排除失業率算法上的瑕疵不說,從社會整體的面向看,真正應該關注的數據是「勞動參與率」。關於此,20-24歲的勞參率是59.81%,低是因為學生不算勞動力。25-29歲立刻躍升為93.55%,談青年失業的重點在於此,但失業率不算太高所以不好打,真議題是政府卯起來鼓勵「青年創業」到底對不對?
▲政府帶頭拉拔青年勞工就業,其實就是排擠到中年勞工就業,致使中年勞工被鼓勵提早退休。(示意圖/記者張一中攝)
偶讀「中華創業育成協會理事」宋文龍的媒體投書,深有所感。根據宋理事長期輔導青創的經驗,青年創業失敗率高,因為技術、經驗、人脈都不足。對創業專家而言,真正應該扶植的是中年創業並「以銀帶青」,結合年輕人的創意與中年人的經驗人脈,提高創業成功率,也能緩解隱藏性中年失業的問題。
為什麼台灣中年大叔比較需要被重視?因為在勞參率上,55-59歲只有56.16%,比求學年齡的20-24歲更低。而且,這數字遠比美國(7成以上),日本(8成以上),韓國(7成以上)低很多。為什麼呢?
主因有二:大環境不佳,以及為了增加青年就業而被政府鼓勵提早退休。
台灣經濟以中小企業為主,平均存活年數約13年,無論景氣是好是壞,勞工會不斷因公司結束而轉職、失業,或被迫提早退休。中年勞工轉職因企業普遍的年齡歧視,比青年勞工更難,因而成了「怯志工作者」,被動選擇退出勞動市場,不得不提早退休,這情形在不景氣時自然更為惡化。
政府帶頭拉拔青年勞工就業,其實就是排擠到中年勞工就業,致使中年勞工被鼓勵提早退休。並不是說不該拉拔青年勞工就業,而是利益受損的中年勞工也需要配套措施,但真實情況是,大叔大媽們被長期「政治忽視」。
政府將資源投入青創,虛擲程度較高,因為一般青年的存款極低,只能靠高比例的借貸創業。反觀提前退休的中年人,手上有一筆退休金可運用,政府投入的鼓勵性借貸不需要比給年輕人更多,況且中年人有較豐富的職場經驗,創業失敗率也較低。
▲筆者認為30歲以下的青年對真實的生計問題往往狀況外,因為他們對未來有飽滿的「想像」,對「現狀」的敏感度普遍低於中年人。(示意圖/pakutaso)
韓陣營應該知道自己的主要支持者,就是「中年庶民」,這一群始終被「政治忽視」的族群,危機感與剝奪感往往最重,30歲以下的青年對真實的生計問題,反而往往在狀況外,因為他們仍有飽滿的「未來想像」,對「現狀」的敏感度普遍低於中年人。
韓國瑜的「學貸免利息」青年政策,對象主要也是中年庶民的子女,會申請學貸的青年當然集中在中低收入家庭。因此,其實藍營選民版圖已經很清楚了,打青年失業,或求「知識藍」、「經濟藍」關注,頂多只有邊際效應,必須牢牢抓住中年庶民。
失業的中年大叔,絕對比失業的青年慘,他們在物質上或精神上都承受極大的壓力,不應被政治忽視。台灣選舉搞到無視中年,只會不斷積累社會隱藏性憤怒,並拉大世代鴻溝,惡化「中青對立」。
本文不是主張哪個年齡族群比較重要,而是強調中年族群「被不重要」很久了。在少子化趨勢下,青年會愈來愈少,中老年愈來愈多,再不矯正一味「捧青」的歪風,作為社會支柱的中年大叔遲早會火山爆發。
12.86%的青年失業率不可怕,59.81%的中年勞動參與率才可怕。
●本文為讀者投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