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文榮/安太歲已由「保險費」變成「保護費」

2019年12月27日 14:25

 

▲每年春節民眾都會排隊點光明燈。(示意圖/鹿港天后宮提供)

●鍾文榮/科普經濟學作家及資深產業分析師。經常四處臥底探究百姓生活,把枯燥的經濟分析轉成民眾能懂的文章。

快過年了,對街的宮廟在我家的郵箱裡塞了兩張「安燈申報單」與「安太歲、光明燈、斗燈登記表」。我楞了一下,這兩張有三個亮點,首先是先載明了「價目表」,然後十二個生肖明年全沖犯太歲,接下來竟然要街坊鄰居填寫申報單!

日日無好日,年年安太歲

我對犯太歲的基礎認識是我寫《拜拜經濟學》時所建立的,但這宮廟的「安燈申報單」擺明寫著除了明年生肖屬鼠者為「太歲當頭」之外,其餘的十一個生肖通通「偏沖太歲」,無一倖免。這就讓我有所不解,難道是廟裡的主委打算告訴街坊鄰居,日日無好日,只好年年安太歲嗎?

這還是我第一次見到「日日無好日,年年安太歲」的說法!事實上,大部分的說法是「坐太歲」、「沖太歲」與「偏沖太歲」,每年四個生肖輪一次,照理每三年也才該付一次「保護費」才對,何來年年安太歲?較嚴謹一點的說法是,只有「坐太歲」與「沖太歲」兩種,「保護費」每六年付一次即可!

保險費變成保護費

傳統信仰認為,人和大自然以及宇宙之間存在一個關係定律,「安太歲」這件事當然和這個定律有關。但我認為,人類對很多大自然現象,對所有不可知與不可測之事,都有不安的疑慮,本是心智現象,這其實是演化的結果。

犯太歲這件事,似乎就同心智理論一樣,過去古人的不安,一路演化到現在,安個太歲,就保生活平安無事,基於理性自利原則,花點小錢當然是無妨。於是乎,農曆過年前總是很多人要到廟裡安太歲,免得「太歲當頭坐,無災也有禍」。

這當然是一種理性選擇,然這種安太歲以求心安的儀式還是心理因素居多,但普遍有「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及「不怕一萬,只怕萬一」的心態。若再加上奉個太歲到廟裡點個燈,這代價並不高,感覺就像買個意外險一樣,所以,每年的農曆過年前,安太歲幾乎變成是全民運動了!

以前,我總認為安太歲有點像是神界與人間的商業保險,只要有支付保險費,神界自會對信徒提供相對的保險服務。但後來這幾年,安太歲還要填寫「申報單」,意思是如果我沒「誠實申報」,似乎就會「惹禍上身」,言下之意,安太歲的「保險費」馬上變成「保護費」,而且年年得「誠實申報」,恐嚇的意味自然不在話下。

保護費的產值

最後,我還是習慣計算一下產值,若不計其它費用,只單純計算直接成本的電費,如果以每燈安太歲600元計算,一個小型宮廟2萬盞計算,光一年安太歲的收益就高達1,200萬元,可見大型宮廟的收益更是驚人。以LED燈1W計算耗電,一年耗電8.76度,以最高電費平均5.72元計算電費,一盞燈一年的電費約為50元,宮廟點燈的毛利為550元,毛利率高達92%!低成本與高報酬,也難怪每年宮廟到過年前,在剛性需求不變之下,當然生意興隆。

熱門推薦》

►上班族,2020年適合跳槽嗎?

►搶香灰搞文創,開展「靈力經濟」

►2020台灣的經濟情勢,是喜還是憂?

►看更多【鍾文榮】專欄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