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灤州皮影。(圖/翻攝自《新華社》)
記者馬叔安/綜合報導
起源於河北灤州的灤州皮影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又稱灤州影戲,又名河北皮影、唐山皮影,是中國皮影戲三大流派(陝西皮影、潮州皮影、北方皮影)中北方皮影的代表之一,在明代中葉以前就有表演的紀錄,流行於河北東北部唐山市為中心的地區。
灤州影戲始以灤河為界,河東皮影稱東路影;河西則為西路影。影人以驢皮製成,故又名驢皮影。演出時,影人前有大幅素紙幕,影人後有燈光,演者立於幕後,持影人於紙幕舞動,配以唱詞與音樂。
相傳距今約400多年的明朝萬歷年間,灤州安各莊屢試不第的秀才黃素志改牛羊皮為驢皮,刻制「影人」,音樂唱腔則吸納灤州方音方言俚曲,乃至地道的灤縣老呔兒話,以及民間歌曲小調叫賣聲,真正意義上的灤州皮影由此誕生。
▲灤州皮影。(圖/翻攝自《新華社》)
灤州影戲最初的樂器只有一個木魚,可見它與講說佛經有著深刻的淵源關系。後雜取弋陽腔,清代雍正年間開始吸收昆曲,乾隆末年添加四弦琴。
灤州皮影戲班一般由七至九人組成,在長期演唱過程中,唱詞形成嚴謹而又富於多變的格律:諸如七字句、十字錦、五字賦、三趕七、大金邊、小金邊等相當成熟的模式。不同的唱詞結構,產生不同的旋律和效果,適應塑造各異的人物角色。
該劇種隨後演變成普及東三省、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北方多數地區的大型民間藝術。灤州影戲始以灤河為界,河東皮影稱東路影;河西則為西路影,兼融音樂、繪畫、剪紙、雕刻、戲曲於一身。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