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些老腳踏車已成絕響,但它在工藝上已成一種美的典範,「這才是真正屬於台灣的東西」。(圖/記者黃彥傑攝)
記者黃彥傑/台北報導
早期腳踏車是市井小民最常見交通工具,日治時期將「自轉車」引入台灣,為當時民眾主要的交通工具,腳踏車扮演著「庶民謀生工具」與「富者轎車」的功用。那個時候民眾習慣稱呼“鐵馬”或”自轉車”。
對當時的人來說,一台腳踏車就像現在賓士轎車一樣,是有錢人家才買得起得,路上大多都是來自日本的富士牌霸王號或後期由台灣自行生產的幸福牌單車,也會將單車形式稱做的文車、武車,用來作為一般人騎乘,或是用來載貨有所區別。
▲ 張啟信自己想走一條不一樣的路,收藏老腳踏車,那些斑駁掉漆、生鏽鐵味的老單車一樣也有美好的記憶。(圖/記者黃彥傑攝)
而現在很難在路上見到這些老單車,完整可以騎乘更是少之又少,能見到大多是蒐藏家或是家裡留下來的。在台北就有一個老單車迷專門蒐藏整理老單車,只因為他對老單車有一份執著喜愛。
張啟信,收藏老單車10多年,國中時期在西門町打工接觸到古著衣物,開始對舊物產生興趣,退伍出社會賺錢,看到身邊的人都在玩偉士牌老車,想說跟他們都玩一樣多沒特色,自己想走一條不一樣的路,就轉向玩腳踏車,老單車符合環保潮流,不會有排放廢氣問題,那些斑駁掉漆、生鏽鐵味的老車一樣也有美好的記憶,所以就一頭栽了進去。
▲ 這些老腳踏車已成絕響,每一台腳踏車背後都有不同故事。(圖/記者黃彥傑攝)
剛開始從拍賣網站上陸續購買五十多台腳踏車,這些腳特車有些保存不錯,可以看出當時製造的精細與美感,也有些破爛不堪。為了拯救這些破爛老單車,開始花心思去研究,鐵管鏽穿,找師父焊接維修,其他像座椅、車燈配件,每個品牌腳踏車,都有他專屬配件,裝錯整台車味道就不見了,也會透過朋友找原件,但有些原廠都沒生產或是倒了,零件及材料都無法取得,只能蒐集同款報廢車來拼湊。每一台腳踏車背後都有不同故事,當將其修復完成,花出去的錢對他來說反而不是那麼重要。
▲ 有些腳特車有些保存不錯,可以看出當時製造的精細與美感。(圖/記者黃彥傑攝)
他印象最深是去洽公的路上,發現停在路邊一台老腳踏車,整台腳踏車破爛不看,但他銳利的眼睛瞄到這台腳踏車身份,問遍附近所有的人,總算找到車主,剛開始車主對他動機產生懷疑,多次拜訪主人看出他的誠意,爽快答應賣他,他馬上將這台台電公務腳踏車翻新了一遍,整理好再牽去給原車主看,看完十分滿意,這也成為他前進的動力。
最後他說,這些車種因停產已成絕響,但它在工藝上已成一種美的典範,他認為「這才是真正屬於台灣的東西」。
讀者迴響